報告:中國留學“赤字”高位運行 低齡留學現(xiàn)象加劇
21日在北京發(fā)布的一則報告指出,目前在外深造的中國留學生總數(shù)已過百萬人,與不斷增多的出國留學人員相比,來華留學生的增幅和數(shù)量上都存在著明顯差距,中國的留學“赤字”依然高位運行。
中國留學“赤字”高位運行
21日下午,由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研究編寫、社科院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國際人才藍皮書《中國留學發(fā)展報告(2015)》在北京發(fā)布。
這份報告特別關注了留學“赤字”這一中國留學發(fā)展的突出現(xiàn)象。
報告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在外深造的中國留學生總數(shù)達到108.89萬人,然而同期來華留學的數(shù)據(jù)卻相差甚遠。2014年共有37.71萬外國留學人員在華學習,相比前幾年,處于比較平緩發(fā)展的態(tài)勢,但增速從2012年12.21%的增速下降到2014年的5.77%。
報告指出,與不斷增多的出國留學人員相比,來華留學生的增幅和數(shù)量上都存在著明顯差距,中國的留學“赤字”依然高位運行。
報告稱,2014年,中國的留學“赤字”略有收窄,為71.78萬人,盡管與高峰時期的2011年度相比,留學“赤字”已經收窄了超過10萬人,但是中國留學“出超”的狀況仍沒有根本緩解。
“不僅數(shù)量上有明顯的差距,質量上差距更為明顯?!眻蟾嬷赋?,2014年,中國在外深造的108.9萬留學生,全部為攻讀??埔陨蠈W歷的學歷生,博士后及訪問學者。而同年,約37.7萬來華國際留學生中,只有16.4萬即43.6%的學生來華是為了攻讀相應學歷和學位,與在外留學的學歷生相比差距近6倍;其中讀取碩士和博士的人數(shù)相對更少,僅分別為3.5萬人和1.2萬人,約占總人數(shù)的9.4%和3.2%。而且出國留學的學生主要以學習商科、理工科為主,來華留學生大多以學習語言、文化等社會學科為主。
中美留學生單向流動趨勢明顯
報告調查顯示,中國在美留學人員數(shù)目仍遠超美國在中留學人數(shù),同時中美留學單向流動趨勢明顯。
報告稱,2013年,中國在美留學生數(shù)量為23.56萬人,同期美國來華留學人數(shù)僅為1.44萬人,二者差值達到了22.12萬人,與五年前(2009年)的8.45萬相比,差值擴大了161.78%。2014年在美留學的中國學生總數(shù)為27.44萬人,盡管美國尚未公布2014年來華留學人數(shù),但從二者增長的趨勢來看,中美之間留學的單向流動趨勢仍然十分明顯。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主任王輝耀博士認為,面對洶涌奔騰的人才流動浪潮,來華留學將成為中國教育發(fā)展的新亮點。積極應對人才流動潮流,營造一個開放包容的人才友好型社會環(huán)境,是吸引國際人才“為我所用”、充分挖掘國際“人才紅利”的關鍵所在。
“面對洶涌奔騰的人才流動浪潮,來華留學將成為中國教育發(fā)展的新亮點。積極應對人才流動潮流,營造一個開放包容的人才友好型社會環(huán)境,是吸引國際人才‘為我所用’、充分挖掘國際‘人才紅利’的關鍵所在?!蓖踺x耀說。
低齡留學現(xiàn)象加劇
報告也指出,中國低齡留學現(xiàn)象加劇導致國內高校優(yōu)秀生源流失,建議推進高校國際化的戰(zhàn)略,鼓勵高校面向全世界招生。
報告調查顯示,2015年,中國高中生出國留學的熱度持續(xù)。高中生選擇出國留學就讀高中或者本科的比例明顯增加。與2012年相比,2015年的調查顯示,在國內讀完高中課程再出國讀大學的學生比例從61%下降到44%,出國讀高中的學生比例則從17%上升到了27%。
報告指出,超過三分之一的學生計劃出國讀高中或者是預科以及語言學校,這意味著其中大部分學生不會參加高考,也不會選擇讀完國內高中的課程。可見,雖然大學階段留學仍是中國學生選擇的主流,低齡留學升溫趨勢十分明顯。
關于低齡留學擴大的原因,報告分析,主要是留學生為了能夠進入教育質量更好的國際知名大學?!暗妄g留學加劇導致國內高校優(yōu)秀生源流失。相比2004-2014年出國留學人員13.62%的增長速度,我國普通本???、中等職業(yè)教育、普通高中的招生規(guī)模增長速度不容樂觀?!?/p>
報告同時指出,部分國家和地區(qū)肯定中國高考成績,也將進一步加劇中國高校的生源危機。截至2015年5月,中國高考成績已獲得澳大利亞、美國、韓國、香港、新西蘭、德國、意大利等近2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高校認可。對高考成績的肯定,反映了國外大學對中國基礎教育培養(yǎng)方式的肯定。但是另一方面,對高考程序的信任,也可能會激發(fā)各國對我國高中畢業(yè)生生源的爭奪。
報告稱,全國每年近百萬棄考大軍中,因選擇出國留學而放棄高考者達兩成。這些都加劇中國高校的生源危機,同時也將會倒逼中國高等教育提升國際化水平和開放程度。(呂春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