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位老兵后人緬甸中國遠征軍墓前淚崩 迎遺骸歸國


昨天(4日),在緬甸密支那原中國遠征軍新一軍緬甸密支那陣亡將士公墓,4位抗戰(zhàn)老兵的后人淚水不斷。
70多年了,留在密支那的原遠征軍公墓已經破舊不堪,變成了豬圈、學校的走道、居民的田地,異域的土地上排布著密密麻麻的坑洼,每一個坑洼都曾埋葬著一位或者幾位遠征軍戰(zhàn)士的遺骸。如果不是親自來到這里,誰能想到我們的民族英雄,竟然沉睡在這般陌生的土地上。
4名老兵后人谷慧霞、李之琚、楊玉梅、周德蓉,都有一個屬于她們家族的遠征軍記憶。
六位爺爺去抗戰(zhàn)都沒回
今年50歲的谷慧霞從2009年開始,一直在老家河南做關愛抗戰(zhàn)老兵的志愿者,行事低調的她很少講起自己的經歷。昨天,谷慧霞一來到緬甸密支那,再也隱藏不住內心的情感,她告訴武漢晚報記者:“我有6位爺爺去參加抗日戰(zhàn)爭,一位也沒能回來。”
谷慧霞家住河南省南樂市,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前,谷家是當?shù)氐拇蠹易?,有十幾戶人家?shù)百人。谷慧霞的4位爺爺先后參軍,很快就沒了消息。1941年,她的另外兩位爺爺跟隨第五軍200師,從家鄉(xiāng)前往緬甸戰(zhàn)場,除了留下剛上戰(zhàn)場前的一封家書,兩位爺爺也很快沒了音訊??箲?zhàn)勝利后,谷家只剩下最后一家十幾個人。谷慧霞長大后,全國各地查找爺爺信息,也沒能找到幾位爺爺抗戰(zhàn)時的經歷。
這幾年,谷慧霞走訪過幾十位抗戰(zhàn)老兵,對待每一位老兵就像對待自己親爺爺一樣,她認為這是自己的責任,好不容易國家和平了,這些老兵能夠活著回家,就是我們的財富。
三代傳承守住抗戰(zhàn)記憶
1942年4月,英軍第1師及戰(zhàn)車營在緬北仁安羌地區(qū)被日軍包圍,情況危急,英軍第1師師長斯高特向外求援,中國遠征軍奉命援救英軍。遠征軍新38師接到命令后派第113團連夜前往救援,擊潰日軍一個大隊,把數(shù)千被圍英軍解救出來。師長是著名的抗戰(zhàn)英雄孫立人,副師長則是齊學啟。
昨天,齊學啟的外甥女李之琚同樣來到緬甸,祭奠先人。李之琚1948年出生,直到1984年,才真正了解到外公齊學啟的抗戰(zhàn)事跡。李之琚認為,把先輩的故事傳播下去刻不容緩,年輕人應該記住我們的民族英雄。
帶著勛章千里喚英魂
“外公,回家吧!外公,回家吧!”在密支那伊洛瓦底江邊,楊玉梅的呼喚回蕩在天地之間。
楊玉梅呼喊的外公,就是在1942年的仁安羌戰(zhàn)役中,犧牲的最高將領——新編38師第113團副團長兼3營營長張琦。
戰(zhàn)役結束后,部隊在運輸犧牲將士遺骸的過程中,張琦的遺體不幸落入伊洛瓦底江,從此留在了異鄉(xiāng)。
“我知道外公的遺體找不到了,我就想來看看,走一走外公最后戰(zhàn)斗的土地,也好讓我們家里人了卻這個念想?!弊蛱欤瑮钣衩穾е鴱堢詈蟮倪z物——英國皇室銀星勛章,來到緬甸密支那的伊洛瓦底江,為她的外公上香敬酒。
楊玉梅告訴記者,她就是想把外公的靈魂帶回家,立個碑,讓后人知道只有先輩的付出,才有我們今天的和平生活。
代替父親送別遠征軍老兵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抗戰(zhàn)將士楊公柱的女兒周德蓉在這一天出生。
楊公柱參加過魯南戰(zhàn)役、臺兒莊戰(zhàn)役、長沙保衛(wèi)戰(zhàn)、松山戰(zhàn)役。1941年,楊公柱調到昆明輔助招募十萬青年學生志愿兵(中國遠征軍),并兩次帶領新兵到印度訓練,1947年正式退役。
周德蓉從父親的只言片語中慢慢了解到父親的過去。父親去世后,周德蓉開始為父親的戰(zhàn)友盡孝,為云南的抗戰(zhàn)老兵服務。
十年時間,周德蓉一共為近70位抗戰(zhàn)老兵送終,這些老兵大多數(shù)是遠征軍,不少老兵還是當年楊公柱送去印緬戰(zhàn)場的戰(zhàn)士。周德蓉也不斷影響著身邊的年輕人,呼吁年輕人關注歷史,關愛老兵。(文圖/記者楊少昆 實習生周婉軍 發(fā)自緬甸密支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