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移民法助早期中餐館蓬勃發(fā)展 大量華人赴美工作
中國僑網(wǎng)2月24日電 據(jù)美國《僑報》編譯報道,鐘愛宮保雞丁和撈面的美國食客對于晚餐的選擇可謂十分多樣,因為美國擁有超過4萬家中餐廳。
美國國家公共電臺npr22日報道,美國是一個文化大熔爐并為移民提供著大量的發(fā)展機遇,這也許正是中餐館在美國得以蓬勃發(fā)展的原因。然而有些諷刺的是,早在20世紀初建立的移民法卻充斥著種族歧視與排外情緒。
美國的排華情緒曾在20世紀初一度高漲,這是由于19世紀后半葉將近30萬中國勞工來到美國成為了當?shù)氐牡V工、農民、鐵路與工廠工人,他們賺取著低廉的工資卻遭到非華工人的排斥與威脅。
由于社會緊張情緒的不斷加劇,時任美國政府通過了明確禁止中國勞工成為美國公民的移民法案。該法案甚至限制了那些已經(jīng)成為合法居民的華人在回國探親后重新回到美國。
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法律歷史學家希瑟·李(Heather Lee)指出,該移民法中有一個重要的例外,那就是在美國的中國商人可以獲得特殊的商務簽證,這將允許他們返回中國,并帶回雇員。然而當時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行業(yè)符合這一規(guī)定。1915年,聯(lián)邦法院將餐飲業(yè)列入了這一名單,于是,中餐廳的壯大便由此開始。
“自1910年至1920年間,美國的中餐館數(shù)量翻了一倍,在隨后的10年中,再次翻倍”,李教授表示,僅紐約,1910至1920年間,中餐鋪的數(shù)量就翻了兩倍。
2011年,李教授在她的博士論文中詳細研究了中國早期的移民數(shù)據(jù),她發(fā)現(xiàn),自1915年后,大量的中國移民為了申請這項商務簽證而在美國開起了中國餐館,隨之而來的,是大量申請在中餐館工作的華人移民群體。
在這些中國移民當中,大多是只身前往美國的男性,他們來到這里賺錢以補貼家用,而并不打算在這里定居。然而由于1915年法律允許他們回國與家人團聚,在中餐館打工的工作簽證便成為華人與祖國親人團聚的橋梁。
盡管如此,獲得這樣的商務簽證并非易事,李教授表示,只有那些大型餐飲企業(yè)的投資人才有申請的資格,他們需要保證自己的餐廳至少全天營業(yè)一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里,他們還不能從事烹飪、服務員和收銀員等較為低廉的工作。
對此,華人找到了很多絕妙的辦法避開了這些限制條款,他們會共同出資聯(lián)合開辦一家豪華的餐廳,之后每位投資人可輪流經(jīng)營這家合伙餐廳達到一年的時間,一旦獲得了商務簽證,他們便可將自己的親屬帶到美國的餐館中工作。
李教授表示,盡管她的研究關注的是紐約的華人,但在像芝加哥和舊金山等擁有大型華人社區(qū)的美國大都市,中餐館的發(fā)展壯大也多是遵循同樣的模式。
除此之外,中餐廳的經(jīng)營者還需要找到白人商販與其共同工作,以為他們的簽證申請作證。這樣便形成了一種交換機制,即一些白人商販保證中餐館生意的安全,作為交換,他們的投資也會收到相應的回報。
“對于華人為何會在那段時間開辦了如此眾多的中餐廳,這完全是另一種解釋”,李教授表示,通常人們對于前者的解釋是基于文化融合的考量。
文化歷史學家同時表示,“平民窟派對”的興起得益于一些富有的郊區(qū)人和在紐約的外地人會特別付錢到唐人街參觀。與此同時,紐約的猶太人也將吃中餐視為了時髦的象征。(戎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