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中國留德女學生之死檢驗程序正義
新華社柏林5月29日電 (新華國際時評)中國留德女學生之死檢驗程序正義
新華社記者嚴鋒 蘭熙
一名中國女留學生最近在德國中東部小城德紹-羅斯勞遇害,兩名德國涉案嫌疑人已被警方控制,初步判斷這是一起刑事案件。目前,德國警方已啟動刑事調查程序,可能的司法舞弊行為也被納入調查范圍。
人命關天,案件調查進展備受各方關注。但在案件的偵辦和審理階段,案情的對外披露應有嚴格的約束,遇害者名譽權應受到尊重和保護,輿論不應干擾辦案過程,這些都是應該遵循的原則。
只有在程序正義下的真相才是對遇害者的最好告慰。在此之前,輕率地發(fā)布未經確證的信息或任何不負責任的報道,都可能會對遇害者及其家人造成二次傷害。
但令人遺憾的是,由于種種原因,事件發(fā)展一度偏離軌道,猜測和傳言不僅累及逝者名譽,也令遇害者家屬的痛苦雪上加霜。
據報道,受害人于11日晚外出跑步時失蹤,當地警方兩天后在其住所附近發(fā)現尸體并確認身份。23日,警方抓獲一男一女兩名德國嫌犯,據稱是對情侶,也是受害人的鄰居。
然而,德紹-羅斯勞地方首席檢察官24日在宣布案件進展時,基于嫌犯一面之詞,披露了一些未經核實、性質敏感的細節(jié)。且不論檢方此舉是否符合職業(yè)規(guī)范,至少從引發(fā)的實際后果來看,這一做法顯然在程序和道義層面欠缺考慮。鑒于涉案嫌犯親屬在當地有著復雜的警界背景,輿論紛紛質疑檢方此舉有“污名化”受害者和誤導案情之嫌。
此外,德國多家媒體在后續(xù)報道中,亦未回避上述未經證實的敏感內容,有的甚至不對遇害者照片做必要的模糊處理,這種不專業(yè)的做法顯然不妥,也是對遇害者的不尊重。然而,國內少數媒體和網絡論壇在轉引德媒報道時也捕風捉影,轉移關注焦點,在赴德留學生和家長等群體中引發(fā)恐慌情緒,并讓輿情朝著對遇害者聲譽不利的方向發(fā)展。
由于此案敏感且疑點重重,已經引起德國警方和當地政府的重視,當地市政府和州政府已將案件移交異地警方處理,并調換負責此案的檢察官。德國不少政界人士和媒體也紛紛敦促有關部門盡快依法查清案情。
目前,中國駐德使館正密切關注案情進展,積極協助做好受害者善后工作,遇害者家屬正在使館協助下通過法律渠道維護合法權益。在德華僑華人以及留學生團體也通過各種方式表達理性訴求。在各方努力下,案件偵辦正朝著積極方向發(fā)展,令人欣慰。
逝者雖無言,生者應為此努力。確保案件偵辦過程公平公正是當務之急。
在追尋真相的同時,無論對于德國司法部門,還是兩國媒體和輿論,都更應該以實際行動維護程序正義,恪守專業(yè)道德,畢竟,這關乎一個逝去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