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海歸貶值,撇去功利化留學泡沫
原標題:海歸貶值,撇去功利化留學泡沫
10多年前在人才市場,海歸人才招聘會都設在貴賓室,留學生是搶手貨。而今,這一現狀已發(fā)生劇變。相對于國內高校、特別是名校畢業(yè)生而言,海歸的優(yōu)勢越來越小,海歸的起薪,也從其期望的上萬元,驟降至6000元。杭州一女生重點高中畢業(yè)后去澳洲留學6年共計花費約200萬,為湊學費家里賣掉唯一一套住房,6年后回國,用人單位最低只開出2000元底薪。
在前不久的一則新聞中,一名吳姓碩士,在美國留學8年共花費400萬元人民幣,回國就業(yè)后面對與期望值大大不符的待遇,感慨不知何時才能掙回400萬元。相同的經歷,相同的感慨,在越來越多的海歸人士身上出現。但盡管如此,我國外出留學的人數還是越來越多,且年齡越來越朝著低齡化發(fā)展。
2007年,國內各類出國留學總人數為14.4萬人,回國總人數為4.4萬人,到去年,出國留學總人數升至54.5萬人,回國人數43.3萬人左右。出國留學人數激增的同時,回國人數的比例也在大大提高,而正是這一數值比例的變化,使海歸的含金量也急劇下降。其實這其中體現的也正是中國人外出留學的一個功利化現象和趨勢。
早些年,外出留學的基本為優(yōu)秀者,且公派留學占了很大比例,自費留學的相對較少,一方面是由于這方面意識較弱,另一方面是當時絕大部分家庭的經濟水平達不到送子女出國留學的條件。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和留學逐漸成風,越來越多的家庭把子女送往國外,然而這其中卻有不少人在海外只是渾噩度日,混了一張水分極大的文憑,鍍了一層“金”后便回國想著找一份高薪工作。
目前無論是國外的一些學校,還是國內的留學中介,都已經形成了一條產業(yè)鏈,一些所謂的“留學”,不過是給那些在國內教育中混不下去的學生一條看起來風光的出路。而一些家長或者出于虛榮心,或者因為不懂得分析留學利弊,于是盲目跟風將孩子送出國,這種不具前瞻性的沖動投資給家庭帶來了不小的風險,就好像新聞中杭州那對將房子賣掉送女兒出國的父母。目前社會語境中的“海歸貶值了”,其實正是“留學越來越容易”的結果,留學門檻的降低直接導致了不少海歸性價比遠不如國內高校畢業(yè)生。
“海歸貶值”是不理性留學和留學產業(yè)化這一現象的結果,甚至“海歸”中不乏《圍城》里方鴻漸那樣不學無術之輩,留學“克萊敦”這種野雞大學,純粹只是混個洋文憑。但我們也要看到另一面,“海歸貶值”其實也折射出目前精英教育越發(fā)趨于大眾化,它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在子女的教育方向和規(guī)劃上進行自由選擇,這自然是社會進步的一個體現。事實上,“海歸貶值”撇去的正是功利化留學的泡沫,也是對盲目跟風的家長及學生的一個警醒——選擇留學,家長應量力而行,學生應學有所獲,同時更要做好被市場檢驗的準備。另外,真正優(yōu)秀的留學生是不會貶值的,畢竟人才市場的大浪淘沙不會將發(fā)光的金子棄之不用。(張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