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交替觸發(fā)現實矛盾 唐人街變臉折射華人社區(qū)變遷

中國僑網10月11日電 據加拿大中文報報道,在海外,與華僑華人聯系最密切的一個詞,恐怕就是“唐人街”了。
談起唐人街,就會聯想到各式各樣的中華民族的飲食、刺繡、古玩,以及各種傳統佳節(jié)里處處張燈結彩的景象。遠在海外的華人華僑們聚集在這里,可以感受親切的鄉(xiāng)音,品嘗家鄉(xiāng)的味道,聊以告慰思鄉(xiāng)之情。
唐人街的形成
早期華人移居海外,人生地疏,言語不通,因此他們便集中住在一起,團結互助,休戚與共。起初,他們開設方便華工的小茶館、小飯鋪,接著是豆腐坊、洗衣店等等,逐漸形成了華工生活區(qū)。后來,越來越多的當地人,也經常光顧這里,他們稱這里為“中國鎮(zhèn)”,愛上了這里的中國飯菜。故此,多數唐人街是華僑歷史的一種見證。
在唐人街里一直延續(xù)著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人際交往模式。唐人街上,一塊塊漢字標牌,各種風味的中餐廳,以及出售中國傳統工藝品的商店隨處可見。到唐人街購物或是用餐,更是能體會到中國式的“人情味”。
各種傳統節(jié)日和傳統習俗,也由華僑華人在唐人街上世代延續(xù)。在春節(jié),可以看到“中國紅”染紅唐人街的各個角落,還可以品嘗到地道的中國年夜飯。濃郁的年味,恐怕連中國人也不能不為之驚嘆、感慨。
對留學生和華僑華人來講,唐人街延續(xù)的是他們精神上的“根”。
出國已久的中國人,常常會不約而同地到唐人街買東西、用餐,外國人每逢禮拜天上教堂,中國人則上唐人街。
在外國人眼里,唐人街是“小中國”,它延續(xù)的是中華文化。對外國人來說,唐人街是認識中國的第一步。
唐人街“變臉”折射華僑華人社區(qū)變遷
曾幾何時,各國的唐人街都是一個低檔廉價華人商鋪云集、“粵語系”包打天下的地方,也是一個華人社團扎堆、“老僑”商家和華裔老人留戀不舍的“老家”。
2000年來,隨著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以及海外華僑華人在所在國的落地生根,唐人街也在發(fā)生變化:高檔公寓的興建、華埠的擴張、非華裔人群的入住以及唐人街社會功能的變化等等,都不禁引發(fā)了人們的思考。

在很多國家的唐人街,一幢幢嶄新的高級公寓正在拔地而起。唐人街以往一直被認為是中低層人群聚居的生活區(qū),而這些公寓的價格卻讓人望而興嘆。至此,唐人街的形象開始發(fā)生轉變。
除了高檔公寓的興建,華埠的變化還體現在其界限的模糊上。各地的唐人街開始有意識地向西面八方擴展。
唐人街到底該不該變化
對這種變化,有人大聲叫好,認為很多唐人街實際上從社區(qū)面貌到經營管理方式都已嫌老舊,需要更新換代,以適應新時代、新人群的需要;也有人為之悵然若失,感慨“唐人街不再是昔日的唐人街”,甚至“沒有了熟悉的氣息還算什么華埠”。
海外華人華僑曾在許多國家遭受過歧視,他們中很多人難以在“主流社區(qū)”立足,不得不擠在唐人街里抱團取暖,相互扶持,形成了許多老式僑團。唐人街逐漸成為了“老僑”廉價養(yǎng)老,經濟實力和適應能力不佳的“新僑”踏足異國他鄉(xiāng)托蔽的“風雨亭”,其積極意義應銘刻史冊。
但也正因如此,許多唐人街不同程度出現了管理落后、和周邊社區(qū)脫節(jié)、房舍老舊、社區(qū)面貌和管理不佳等問題。
隨著新一代華人(包括新移民和老移民中的第二代、第三代)語言能力、受教育程度和適應能力的提升,他們不愿再擠在熟悉、親切,但發(fā)展空間狹小、生活舒適度不佳的唐人街。他們選擇去更廣闊的天地發(fā)展,去尋找更多機會和享受更多生活。
這是時代進步的表現,也是海外華人社區(qū)新陳代謝的必然,舊的華埠“空巢”了,更新、更美的“新的唐人街”正在其它地方拔地而起。加拿大大溫哥華華人社區(qū)近20年的演變,華埠和列治文的此消彼長,就生動說明了這一點。
舊華埠的變化引發(fā)了許多人的“思古之情”,但同時也會觸發(fā)許多現實的矛盾。
在倫敦中國城,當地“老僑”抱怨商鋪租金的增加,“傳統味道”的減少。
在溫哥華華埠,老舊不堪但租金異乎尋常低廉的建筑里租住著數以百計缺乏適應能力、常年不出唐人街的老年華僑華人,而當地政府和愿意投資改造的投資者卻千方百計想拆舊樓、蓋新樓,讓唐人街“煥然一新”——這意味著這些老人家將很可能在市區(qū)無立錐之地。(來源:加拿大中文報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