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蘭卡遇難科考隊員:被爆炸中斷的航行
斯里蘭卡遇難科考隊員:被爆炸中斷的航行
李大偉生前留影。
王立偉生前留影。本版圖片/中國海洋報微信公號“觀滄?!?/p>
姓名:李大偉
性別:男
終年:30歲
生前身份: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環(huán)境與數(shù)值模擬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姓名:王立偉
性別:男
終年:28歲
生前身份:國防科技大學在讀博士,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派出的科考隊員
5月6日上午,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簡稱“海洋一所”)在青島為斯里蘭卡恐怖爆炸事件中遇難的科考隊員李大偉和王立偉舉行悼念活動,200多人前來送別兩位年輕的海洋科研工作者。
15天前,當?shù)貢r間4月21日,斯里蘭卡發(fā)生系列恐怖爆炸事件,位于科倫坡的Kingsbury酒店自助餐廳遭受恐怖分子自殺式爆炸襲擊,李大偉、王立偉等四名中國科考人員不幸遇難。
此行前往斯里蘭卡,按照計劃,他們將登上靠泊科倫坡港的“實驗3”科考船參加下一航段科考調查任務?,F(xiàn)在,他們未登上的“實驗3”科考船,依然在印度洋上航行,繼續(xù)它未完成的征程。
未登上的科考船
北京時間4月19日,自然資源部海洋一所派出的三位科考隊員李大偉、王立偉、段永亮抵達斯里蘭卡科倫坡。按照計劃,他們將和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同行一起,登上??吭诳苽惼赂鄣闹锌圃骸皩嶒?”科考船。
作為后一航段的輪換人員,他們將隨“實驗3”折返印度洋,執(zhí)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東印度洋共享航次”和“中斯聯(lián)合科考航次”科考任務。
對海洋科考隊員來說,科倫坡并不陌生。在印度洋執(zhí)行科考任務的航次,通常都會在這里進行一次人員輪換和物資補給。
4月9日,自然資源部海洋一所“向陽紅01”船也曾靠泊斯里蘭卡科倫坡港,在完成隊員輪換以及物資補給等工作后,于4月13日離開,赴印度洋開展第二航段海洋調查任務。
此次靠泊的“實驗3”科考船,已經在印度洋上進行了近一個月的海上科學考察。
3月20日,“實驗3”科考船從廣州出發(fā),計劃于3月20日至6月1日期間在印度洋實施海上科學考察。4月17日,“實驗3”結束前期航段既定作業(yè)任務,于19日抵達斯里蘭卡科倫坡外海錨地。
4月18日和4月19日,后期航段輪換人員分批抵達科倫坡,并入住當?shù)氐腒ingsbury酒店。21日上午,“實驗3”??靠苽惼赂邸0丛媱?,它將在科倫坡港停靠四天,進行補給和人員輪換。
一切都按計劃進行著。
意外的爆炸襲擊
意外發(fā)生在當?shù)貢r間4月21日8時45分。巨大的爆炸聲在科倫坡寧靜的早晨響起,幾乎是在瞬間,城市陷入混亂。
連續(xù)6起爆炸,幾乎同時襲擊了位于科倫坡的三座教堂和三家酒店,其中,就包括李大偉、王立偉等中國科考人員入住的Kingsbury酒店。
彼時,幾位早起的科考隊員,正在酒店自助餐廳集體用餐,誰也沒有想到,這里會是恐怖分子自殺式爆炸襲擊的目標。
4月22日,中國駐斯里蘭卡大使館發(fā)布消息,當?shù)剡B續(xù)爆炸事件已造成290人死亡,500余人受傷,其中1名中國公民確認死亡,5名中國公民失聯(lián),有關情況待斯警方確認;5名中國公民受傷。有媒體報道稱,失聯(lián)者中有來自中國的科考人員。
4月30日晚間,中國駐斯里蘭卡大使館發(fā)布消息,四名中國青年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李健、潘文亮,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李大偉、在讀博士研究生王立偉不幸在斯里蘭卡爆炸襲擊事件中遇難,另有5人不同程度受傷。
據(jù)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說明,事件發(fā)生后,“實驗3”取消了人員輪換和下船許可,并在完成補給后,于當?shù)貢r間4月23日17時30分離開科倫坡港,將在完成海上科學考察任務后盡快回國。
積極出海的助理研究員
如果一切順利,李大偉和王立偉兩人此次將要前往赤道印度洋東經90°海嶺回收前期布放的一套全水深錨系潛標。
布放和回收潛標,不是一件易事,都需要有物理海洋學研究背景的頂尖科研人才操作。對物理海洋專業(yè)出身的李大偉和王立偉來說,這項任務卻并不陌生。
李大偉的同事王冠琳在接受《中國海洋報》采訪時回憶,2016年的春節(jié),他們是一起在船上度過的,那是他們首次在印度洋東經90°海嶺布放潛標。那時,李大偉還不是海洋一所的正式職工,本可以回家和家人團聚,但他依然選擇了出海。
李大偉的專業(yè)方向是理論研究,但他對出海很積極。他曾參與完成過“西太平洋海洋微塑料”調查、大洋42航次,還參與執(zhí)行過我國南海潛標維護等航次任務。
2018年,29歲的博士后李大偉正式留所工作,成為海洋一所海洋環(huán)境與數(shù)值模擬研究室的助理研究員。
同事眼里的李大偉,勤勉、自律。在王冠琳看來,調查和研究分家是比較普遍的現(xiàn)象,像李大偉這樣的年輕人很少,“能根據(jù)特定研究需求設計調查系統(tǒng)方案并參與現(xiàn)場實施,這也是他剛參加工作就成為項目骨干的原因。”
得知李大偉不幸遇難的消息,一位與李大偉相識僅半個月的朋友在微博緬懷他:“4月17日,剛剛和他見過面,我還問他去哪里出海,本來還想等他回來后再見面時問一些出海過程中有意思的事情,結果命運好像開了個玩笑?!?/p>
向往大洋調查的在讀博士
與李大偉相比,王立偉出海經歷相對少一些,此前,他曾參與執(zhí)行過南海潛標維護任務。作為一名在讀博士,他很向往參加一次大洋調查。
2000年,針對全球深海大洋的觀測項目“Argo計劃”啟動。王立偉是中國眾多參與Argo相關項目的科研工作者之一。
近20年間,包括中國在內的34個國家和團體在全球海洋中投放了近15000個自動剖面浮標,由這些“哨兵”收集的海洋信息(也稱“Argo數(shù)據(jù)”),可以在24小時內通過衛(wèi)星和互聯(lián)網(wǎng)傳遞給遍布世界各地的科學家。
2014年,“全球變化與海氣相互作用”專項國際合作項目在西太平洋布放了5套Argo監(jiān)測浮標。作為參與者之一,王立偉自那時起到專項任務結束,便承擔起這5套浮標數(shù)據(jù)的傳輸、維護和處理分析。
接受《中國海洋報》采訪時,海洋一所研究室的多位同學回憶起王立偉的生活點滴,在他們的描述中,28歲的王立偉是研究室的“主心骨”,無論是課題數(shù)據(jù)還是日常瑣碎,學弟學妹們都可以“找?guī)熜帧薄?/p>
他性格平和,“沒人見過他發(fā)脾氣”,最常對大家說的話是“別著急,慢慢來”。他魔方玩得很好,“做科研課題沒靈感的時候,他就玩會兒魔方”。
像許多年輕人一樣,他喜歡周杰倫的歌,還喜歡漫威的電影。出發(fā)前往斯里蘭卡前,王立偉還跟同學們說,要是晚走兩天,就能看上《復聯(lián)4》了。
新京報記者 吳嬌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