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澳亞裔孩子成績優(yōu)異 學習時間是關鍵因素
中國僑網6月17日電 據澳洲新快網援引《澳大利亞人報》報道,根據對1萬名兒童10年成績和時間使用情況進行的學術分析,亞洲移民的孩子在6歲或7歲時于每個工作日花在做作業(yè)、閱讀或上課的時間比澳大利亞原住民的孩子平均要多23分鐘。到孩子15歲時,這種時間差距增加到每天43分鐘,周末則每天多1個小時。
這項由昆士蘭大學(University of Queensland)、西澳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和泰拉松兒童研究中心(Telethon Kids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參與的項目,據信是首批探索亞洲移民子女為何考試成績如此出眾的項目之一。盡管亞洲學生的學術成就得到了充分的證明,但成因卻鮮為人知,為此出現了許多理論,從父母教養(yǎng)方式上的文化差異(如“虎媽”效應)到學業(yè)上的努力程度。
根據西澳銀行科廷經濟中心(Bankwest Curtin Economics Centre)發(fā)表的研究報告,亞洲移民的孩子在學齡前英語的學習上經常遇到困難,但其他科目表現得較好。
參加額外的教育活動,往往是為了彌補語言上的障礙,到孩子9歲或10歲時,語言技能的差距就縮小了。隨著年級的增加,繼續(xù)參加教育活動,如額外的課程或輔導,會讓這個群體的孩子在所有全國讀寫算數統(tǒng)考(NAPLAN)類別中比同齡人表現得更好。
對于表現最為出眾的孩子而言,花在額外教育上的時間回報往往最大,尤其是在數學方面。
昆士蘭大學經濟學教授康諾利(Luke Connolly)說,研究發(fā)現,最初的認知能力以及在教育上投入的時間是影響學業(yè)表現的最大因素,而不是父母婚姻狀況、父母教育程度、收入和育兒方式等社會經濟因素。
他說:“對教育給予大量關注,提高教育成績,人們普遍的反應是著眼于學校、課程和教學質量,這似乎是個合理的著手點,但我們的研究表明,家庭教育活動是一個重要的決定成就的因素?!?div class="gqw05pwlrmj" id="function_code_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