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流逝 這些老科學家的精神永不消逝
《定格在記憶中的光輝70年》新書推介暨弘揚科學家精神報告會舉行——
時光流逝 這些老科學家的精神永不消逝
弘揚科學家精神
本報記者 陳 磊
“我的老師與諾獎擦肩而過,但他淡泊名利,從未與我們談起自己的經(jīng)歷,我是從文獻里才知道老師的故事。”12月10日上午,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鄭志鵬回憶導師趙忠堯遭遇重重阻撓甚至牢獄之災,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發(fā)需要的靜電質子加速器零件帶回祖國,主持建成的故事?!爸袊言谑澜绺吣芪锢眍I域占有一席之地,不僅在對撞機上取得世界一流成果,還在中微子、天體物理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這都是幾代物理學家薪火相傳的結果?!?/p>
“這些老同志心目中的中科院早年歷史,就像長河中的一束束浪花,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和老同志離去而永遠地蒸發(fā),因此,我們啟動了這項‘搶救性挖掘’工程?!痹诋斎张e行的《定格在記憶中的光輝70年》新書推介暨弘揚科學家精神報告會上,該書主編岳愛國介紹,該書征集了中科院離退休老同志的116篇回憶文章?!斑x取的作者中,80歲以上的就達56人,占作者總數(shù)的44.4%……他們將記憶中與中科院相關聯(lián)的、真實的、不為多數(shù)人所知的、富有正能量的一件件往事貢獻出來。”
在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報告廳,這本書的多名作者、數(shù)位已入耄耋之年的“80后”給在場真正的80后莘莘學子講述了老一輩科學家鮮為人知的故事。
令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顏基義難忘的是華羅庚的鼓勵后學、甘為人梯的精神。作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華羅庚親自給58級數(shù)學專業(yè)學生講課?!叭A羅庚整整講了3年,自己寫教材,他常說,‘除非國家有重大事情,我一定把講課排在第一’?!?顏基義有幸親自聆聽了華羅庚的教誨。他介紹,華羅庚一直要通過數(shù)學教育搭建中國的“通天塔”,這與“錢學森之問”有著同樣的情懷。華羅庚最終也在日本講學時,因心臟病復發(fā)倒在講臺上。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廣福講述的是1964年參加我國首次核試驗的經(jīng)歷。“當時,試驗場區(qū)工作、生活條件十分艱苦?!蓖鯊V?;貞?,無論是領導張愛萍(試驗場總指揮)、張震寰(國防科委副主任)、張?zhí)N玉(21基地司令員),還是久聞大名的科學家程開甲、王淦昌、郭永懷,直至廣大科研人員、解放軍指戰(zhàn)員,大家住的都是帳篷、干打壘和地窩子,真如張愛萍所說的“饑餐砂礫飯,渴飲苦水漿”,大家還經(jīng)常受到酷暑、沙塵暴等惡劣天氣的襲擾。“就是在這片荒無人煙的戈壁灘上,卻到處充滿生機和戰(zhàn)天斗地的英雄主義氣概?!蓖鯊V福說,核輻射對參試人員身體健康造成的傷害是大概率事件,很多人默默無聞,為祖國核試驗奉獻了青春乃至健康?!坝捎诜N種原因,這段歷史塵封了許多年,在個人檔案中都沒有記載?!?/p>
在場聆聽故事并發(fā)言的中科院數(shù)學與系統(tǒng)科學研究院博士生陶睿身邊還帶著本科時的教材《數(shù)學分析教程》。這本書收錄了上世紀50年代,華羅庚為大學畢業(yè)分配到中科院數(shù)學研究所工作的年輕人出的一道考題:近似計算2的1/5次方。乍一看,這個問題和高等數(shù)學沒有直接關系,實際上卻是對活用Taylor展開定理的考察?!叭A先生用親切又生動的題目告誡我們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保有開辟新領域、探尋新路徑的創(chuàng)新精神,又不能輕視計算的細節(jié),可謂用心良苦。”陶睿說。
而把上面這個小故事寫進教材的作者之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史濟懷手持教鞭,逾80歲高齡仍堅守三尺講臺,親口為以陶睿同學為代表的新一代矢志科研的年輕人講述老一輩科學家的生活點滴,讓科學家精神代代傳承?!拔乙恢卑堰@本書帶著,它銘刻著科學家精神的烙印,是我作為一名科學院人的底色,也是我在工作和學習中直面困難和挫折的堅強支柱。”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0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