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述評:從改變習慣到習慣改變——寫在全球新冠肺炎確診千萬例之際
(抗擊新冠肺炎)國際述評:從改變習慣到習慣改變——寫在全球新冠肺炎確診千萬例之際
中新社北京6月29日電 題:從改變習慣到習慣改變——寫在全球新冠肺炎確診千萬例之際
中新社記者 刁海洋
6月28日,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又遇關鍵節(jié)點。據(jù)統(tǒng)計,全球累計確診病例截至當天已突破1000萬例,死亡病例超50萬例。站在這一特殊節(jié)點回望2020年上半年,人類經歷了從“改變習慣”到“習慣改變”的艱辛歷程。
圖為當?shù)貢r間6月27日,美國亞利桑那州民眾在河道漂流消暑。
疫情對于人類社會的根本性改變在于,它促使國際秩序加速重構,成為百年變局進程中的催化劑;它觸發(fā)全球性經濟衰退下滑,給全球化前景蒙上一層陰影;同時,它又重新定義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社交范式,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以及居家辦公已成習慣。
反觀人類對于新冠病毒的認識,可謂從“一無所知”到“一知半解”。截至目前,人類與病毒的斗爭經驗大多集中在防控方面,而針對病毒本身仍有許多疑問待解。比如,疫情最早何時降臨到人類社會的?病毒是如何突破物種屏障開始在人類之間傳播的?除了最嚴重的致命性后果,病毒還可能對人體造成哪些損傷?病毒會否突變,人類又將面臨怎樣的公共衛(wèi)生危機?
當?shù)貢r間6月1日,巴西首都巴西利亞,藝術家們手持紅色氣球悼念在新冠疫情中不幸離世的人們。
不得不說,人類此番面對的是一個神秘、狡猾的對手。在這場遭遇戰(zhàn)中,人類開局不利、中盤失誤連連,時至今日依然面臨嚴峻挑戰(zhàn)。
今年1月,中國最早發(fā)現(xiàn)這一致命性病毒,第一時間采取堅決措施防控疫情并最早向國際社會發(fā)出警報。世界衛(wèi)生組織也迅速向全體成員國發(fā)布預警信息。不過,由于誤判形勢,許多國家錯失防控黃金期,在本土出現(xiàn)疫情后才倉促應對。此后,全球疫情持續(xù)加速蔓延,并先后在幾大洲形成“震中”,多個國家“淪陷”。
根據(jù)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作為全球疫情最嚴重的國家,美國確診病例數(shù)截至目前已超過250萬例,另有18個國家確診病例超過10萬例。
此外,這場曠日持久的全球浩劫還引發(fā)一種次生災害——污名化?!罢尾《尽彪S新冠病毒一同肆虐,對全球抗疫合作造成阻礙。
這場疫情,凸顯出不同國家間的體制差異和特質。有的國家本著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態(tài)度積極救治患者,全力以赴防控疫情,并根據(jù)疫情變化適時調整防控措施;有的國家著重于尋找防疫與重啟經濟之間的平衡,效果如何有待觀察;也有的國家在防控不力的情況急于重啟,導致疫情數(shù)字一再飆升;還有的國家極力淡化風險幾乎不設防,無異于采取被動“群體免疫”策略。
這場疫情,讓人類重溫了“風月同天”“亞當子孫皆兄弟”“我們是同一片大海的浪花”等文明閃耀的瞬間,見證了“我不是病毒”“對歧視說不”等數(shù)字時代的網絡善舉;同時也“領教”了污名化的破壞力,各種花式“甩鍋”行為無不折射出利用疫情炒作政治議題的不良居心。
這場疫情,讓人類意識到聯(lián)合國、世界衛(wèi)生組織、全球疫苗免疫聯(lián)盟等多邊機構和國際組織的重要性。病毒不分國界,各自為戰(zhàn)、以鄰為壑均被證明是徒勞甚至有害的。攜手抗疫、守望相助方能共渡難關。而在這一過程中,多邊機構和國際組織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這場疫情,讓科技的力量得到充分展現(xiàn)。以大數(shù)據(jù)、通訊科技、云平臺、人工智能為代表的前沿科技強勢崛起,這些技術在疫情防控、救治診療、物流配送以及遠程辦公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撐。
這場疫情,也引發(fā)各國民眾對本國與他國、個人與群體、權利與責任等一連串問題新的思考。比如,疫情防控的一國一策與發(fā)展階段更相關,還是與體制機制更相關?如何確保防疫物資跨境流動自如?個人防護在多大程度屬于權利,又在多大程度上屬于責任與義務?
以1000萬例確診病例為界,人類社會進入應對疫情的新階段。雖然病毒蔓延的速度似乎并未放緩,但可喜的是,科學界正加緊致力于疫苗研發(fā),其中幾款疫苗已經進入試驗階段。更可貴的是,團結合作是抗擊疫情最有力的武器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也是人類最終戰(zhàn)勝病毒的清晰路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