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福州臺灣會館 臺胞體悟兩岸同根共脈
探訪福州臺灣會館 臺胞體悟兩岸同根共脈
中新社福州11月5日電 (閆旭)“扁舟一棹馬江平,席帽依然太瘦生。賣藕小娃猶認得,笑余三度到榕城?!?35年前,臺灣秀才許南英第三次到福州參加鄉(xiāng)試,船到馬江時即興寫下這首詩。如今,身為清代著名詩人和愛國將領許南英的曾孫女,許沛在新近復建揭牌的福州臺灣會館內看到這段記載文字時,感動不已。
“看到那么多先輩當時在兩岸之間奔波、交流,很感動,也證明了臺灣是我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痹S沛說,她的祖父是許南英的第三個兒子,曾祖父三次到福州參加鄉(xiāng)試,對福州風土人情十分熟悉。
閩臺淵源深厚。據(jù)史料記載,臺灣建省后不單獨舉行鄉(xiāng)試,臺灣生員考舉人通常到福建省會福州應試。經(jīng)臺灣道劉璈倡建,福州臺灣會館1884年建成、隔年投入使用,專供臺灣士子來榕參加福建鄉(xiāng)試、進京會試時下榻,可住300余人。1885年參加鄉(xiāng)試的許南英等臺灣秀才,在福州就入住于此。
福州臺灣會館原址位于福州市鼓樓區(qū)中山路原貢院附近,歷經(jīng)變遷已不復存在。2018年,福州選擇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qū)的黃巷51號和麒麟弄3號院落復建臺灣會館。
重建的福州臺灣會館今年11月1日揭牌以來,福建多所高校組織學生前來開展現(xiàn)場教學實踐活動,不少在福建就讀的臺灣學子也紛紛進館了解先輩跨海應試的艱辛路程。
就讀于福建師范大學歷史系的臺生林家妤參觀后,對臺灣“包種茶”寓意考試“包中”印象深刻。她說,臺灣早期的制茶技術由福建師傅所傳授,“包種茶”就是福建安溪制茶師傅所創(chuàng)制,在福州改進技術后又傳到臺灣,開啟了臺灣制作包種茶先河?!斑@里讓臺灣學生在大陸更加有歸屬感?!?/p>
正在館內舉辦的《“清宮珍檔情系閩臺”檔案圖片展》上,百余份珍貴檔案反映閩臺關系發(fā)展脈絡,體現(xiàn)閩臺同根同源、同受中華文化哺育史實。而福州臺灣會館內亦設置了歷史主題展區(qū),以珍貴文物、文獻等展示了清朝時期科舉對臺保障措施、臺灣科舉佳話、學子家國情懷,海峽兩岸同根共脈的歷史淵源,福州人向臺灣傳播文化、推動產業(yè)進步的史實等。
福州臺灣會館內還有當代專題展區(qū)和交流活動區(qū),以展示海峽兩岸融合發(fā)展歷程為背景,可承辦學術講座、聯(lián)誼交流等活動,并專辟一間廂房為產品陳列室,免費展陳臺灣文創(chuàng)商品。
“我們籌備了兩年多的時間,去北京、西安參觀考察,也到臺灣搜集資料,遍訪臺灣進士后裔?!备=ㄊ∥氖佛^原館長、福州臺灣會館復建項目專家組負責人盧美松說,清政府為鼓勵臺灣士子參加科舉考試,派官船接送并建造試館,到光緒年間每屆參加鄉(xiāng)試的臺籍生員達千人左右。
“科舉制度是文脈傳承的重要載體,從展覽中可見其對臺有多大的影響力。”在盧美松看來,福建與臺灣血緣相親,來往密切,文化教育上的交流頻繁,如今亦有很多臺灣青年到福建就讀、謀職,教育正是實現(xiàn)文化交流的很好途徑。“福州臺灣會館如今也是接待他們的家,臺灣學子可以經(jīng)常來看看,了解歷史?!?/p>
走進福州臺灣會館,福建陽光學院的臺籍教師馬彥彬表示,在這里可以認識閩臺之間的歷史紐帶,“有非常多的史料、文物、文件證實兩岸之間在文化上深厚的牽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