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紅燭故鄉(xiāng)行赴浙江德清 海外華董癡迷中國字
中國僑網(wǎng)湖州7月21日電(記者 邵燕飛 實習生 黃晶晶)“今天最大的收獲就是認識了幾個字……”英國德康中文學校校長肖麗剛走出湖州德清縣博物館,樂呵呵地說道。19日上午,2014海外紅燭故鄉(xiāng)行?“完美”浙江之旅活動來到德清博物館,記者發(fā)現(xiàn),許多海外華校校董、校長癡迷“中國字”,紛紛感嘆“今天學太多字了!
德清,地處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西部,素有“魚米之鄉(xiāng)、絲綢之府、名山之勝、竹茶之地、文化之邦”的美譽,是經(jīng)濟社會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協(xié)調發(fā)展的江南富庶之城。
“學了至少六個字”,牛津女子中學中文教師何秀華拿出德清博物館的宣傳單,上面密密麻麻記錄了許多文字,她用手點著幾個“生僻字”,告訴記者每一個字的讀音,“因為有的字,真的沒有見過,我一定要寫下來,很有可能有一天,我就需要,我就用它。”
記者看見,在參觀德清博物館期間,何秀華拿著德清博物館的宣傳單,每到一處,碰到不認識的字,就低頭抄在宣傳單上,走到講解員跟前,詢問“這個是什么字?”,有些字講解員也不確認,她說“因為我不敢認半字,回去再查一下”。
“中國字就是一種文化”,何秀華覺得,每個中國字,都是一個小故事,傳遞著一種文化。所以,在國外給學生講課時,她會用故事的形式講中國字。
“中國字不是單獨的,絕對有一種文化在里面,這就是我們感興趣的”。英國德康中文學校校長肖麗與記者聊到參觀博物館的感受,“通過這個博物館,我覺得最大的亮點,是從陶到瓷轉換中間的過渡帶”,所以她拍了很多關于陶瓷的照片。
“不是說感興趣哪一個字。因為每一種字,都包含一種形態(tài)、器皿的功能”、“一樣的東西,背后折射出的歷史卻不同”,肖麗告訴記者此行的初衷是為了學習文化,希望通過實地考察、實習學習,專題整理自己拍攝的照片,用圖片展示的方式,更好地在英國傳播中國文化。
記者了解到,德清縣博物館,屬地方綜合性歷史博物館,館藏文物上起于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下迄于近代,主要種類有石器、陶瓷器、書畫、玉器等。基本陳列以“家住吳越山水間”為主題,分“史海鉤沉吳越擷英”、“夢里水鄉(xiāng)民俗流芳”、“名人薈萃翰墨飄香”三部分,勾勒了德清七千年歷史發(fā)展的脈絡。
“證明我們的安排是正確的,他們看了都不肯走,后來叫都不肯走”。德清縣僑辦主任章開通如是說,之前也帶過朋友、考察團參觀德清博物館,大部分都是走馬觀花式的參觀。
據(jù)了解,此次活動是由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主辦、浙江省外僑辦承辦、完美(中國)有限公司資助的,有來自法國、英國、挪威、意大利、西班牙、瑞典等7個國家的16位海外華校校董、校長參加,在歷時10天活動中,他們赴杭州、德清、桐鄉(xiāng)、紹興等地文化考察,并進行健康檢查、養(yǎng)生講座等活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