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華人蔡昌杰談華教發(fā)展:留根育人 薪火相傳
從300年前海外第一個華文識字班——印度尼西亞明誠書院到如今華文學校遍地開花,從中華文化在印尼大地一度干枯到如今華文教育欣欣向榮、走進尋常百姓家,一代又一代的印尼華人教育工作者嘔心瀝血,殫精竭慮,只為華文教育和中華文化在這個千島之國能夠薪火相傳。
“由于某些原因,我們在上世紀已經丟失了兩代人的華文教育,如果再不想辦法積極挽救,中華文化在印尼真的就要斷根絕后了,”印尼雅加達華文教育協調機構執(zhí)行主席蔡昌杰說對新華社記者這樣說。
蔡昌杰祖籍中國海南,1947年出生于蘇門答臘島占碑省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在當地華校讀書,飽受中華文化的熏陶和洗禮。
蔡昌杰14歲初中畢業(yè)后就在當地華校教書,從此與華文教育結下不解之緣。在上世紀60年代華文教學環(huán)境惡劣的嚴酷時期,他幾乎每天都會帶領數百名學生到處躲避,與印尼的警察軍隊等監(jiān)管部門斗智斗勇。后來漢字被禁、華校被封,印尼華人面臨失去文化之根的威脅。為了使華文教育薪火不滅,蔡昌杰白天上班,晚上做家教,風雨無阻地堅守華文教育陣地。
20世紀末印尼進入改革時代。隨著中印尼交流的密切,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華文教學和華校如雨后春筍般蓬勃復興,成立一個統(tǒng)籌和協調印尼全國漢語教學工作的機構是當時的普遍呼聲。于是,2000年,蔡昌杰和幾位華文教育工作者合創(chuàng)的雅加達華文教育協調機構(雅協)應運而生。
采訪蔡昌杰就是在位于雅加達北區(qū)的雅協總部進行。這是一棟頗顯簡陋的三層辦公樓,除了墻壁上敦促漢語教師為人師表、無私奉獻的標語,幾乎沒有裝修。為了方便加班,蔡昌杰和雅協的其他幾位工作人員吃住都在這里。
行走在雅協,不僅僅體驗到濃厚的書香氣息和簡約樸素之風,更深深感受印尼教育工作者的無私和奉獻。
“漢語教學是薪火相傳的事,絕非幾個華文教育工作者一兩天的努力就能綿延流長,我們必須要有一個平臺,讓漢語教學融入印尼的國民教育體系,不和印尼社會脫節(jié),這樣印尼華文教育才能避免重蹈覆轍,才能走得遠、走得穩(wěn)?!辈滩苷f。
經過十幾年的發(fā)展,雅協已經從當年一個華文教學協調小組成長為影響力遍布全國的協調管理機構,也是印尼教育部管理印尼華文教育的唯一出口和中印尼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
雅協為印尼的漢語課程編擬了教學大綱,目前已經成功地將漢語納入印尼中小學校的選修課程并成為語言類??茖W校的必修課。雅協還通過舉辦“漢語橋”、“水立方”等中文比賽,來提高印尼人學習漢語的熱情和興趣,據統(tǒng)計,每年有近萬印尼人通過雅協來參加漢語水平考試(HSK)和漢語水平口語考試(HSKK)。
“雖然雅協沒有自己的學校和培訓班,但看到每年有成千上萬的印尼學生學習漢語、了解中華文化,真的有一種桃李滿天下的成就感,”蔡昌杰掩不住喜悅。
不過,在印尼這個對華文教育進行了多年封鎖的國家推行漢語教學,15年來,雅協的每一步發(fā)展都傾注著蔡昌杰無盡的心血。蔡昌杰坦承,擔任執(zhí)行主席這么多年,如果沒有包括中國大使館和中國國家漢辦在內的多方支持,推動這么大的一項工程幾乎是不可能的。
蔡昌杰說,雖然印尼的華文教育解禁多年,但是“印尼政府對華文教育的支持力度薄弱和印尼中小學校對華文教育的不冷不熱一直是印尼華文教育發(fā)展的瓶頸。”
據蔡昌杰介紹,為了推動孔子學院落地印尼,雅協前后整整花了六年時間和印尼教育部溝通,單單就為敲定孔子學院名稱,他就在中國駐印尼使館和印尼教育部之間連續(xù)跑了兩年?!霸谟∧岚l(fā)展華文教育最不能缺的就是溝通的耐心,”蔡昌杰說。
在蔡昌杰看來,華文教育遠遠不是華人自己的母語教學,而是全體印尼民族均可積極參與的事業(yè)。華文是印尼人學習和了解中華文化的工具,早已不再為華人獨享。而蔡昌杰的目標就是通過發(fā)展華文教育提高印尼民族的競爭力、促進華族和印尼族和諧,增進中印尼世代友好。
“發(fā)展印尼的華文教育已經成為一個使命,我們已經沒有退路,只能繼續(xù)進行下去?!辈滩苷f。(鄭世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