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印尼漢語教師鐘冰:讓漢語在印尼華人中傳承下去

2014年8月至2015年6月,原廣東番禺沙灣實驗小學副校長鐘冰到印尼支教十個月,是什么原因讓一個“弱女子”遠赴重洋到一個政局并不安穩(wěn)的國家去支教?支教中又遇到了什么困難?她是否后悔此行?日前,記者約到鐘冰老師進行專訪。
跟著心走 不后悔
“為什么會愿意到印尼支教呢?”采訪鐘老師時記者開門見山地問。“為了200萬華人,我想讓中國傳統(tǒng)文化能夠在印尼的200萬華人中傳承下去。當然,我的力量很微薄,但是只要每一個人都愿意為了這個目的而努力,我相信一定可以做到?!辩娎蠋熀苷J真地對記者說。
鐘老師告訴記者,從2002年開始,廣州市外僑辦與市教育局就開始合作,派出老師到印尼等國家支教,去年她剛好負責接收市教育局的文件,看到了這個支教文件后,她查了許多相關的資料,終于鼓起勇氣向校長申請參與支教。“你的家人支持你這次行動嗎?”記者問鐘老師?!皠傞_始的時候肯定是不支持,畢竟要離開家一年,而且那里的政局也不穩(wěn)定,但最后我丈夫還是支持我去,他相信我的選擇是對的,我很記得他對我說,‘跟著心走,不后悔?!痹诩胰藫鷳n的目光中,2014年8月,鐘老師坐上了飛往印尼的飛機,前往印尼泗水艾莉?qū)W校支教。
緊張的教學 簡陋的環(huán)境
“艾利學校的情況如何?”記者問鐘老師,“很艱苦。生活上很簡陋,教學任務重?!辩娎蠋熀芴拱椎馗嬖V記者。
學校在生源不足的情況下,還苦苦地支撐著辦三語教育,于是在經(jīng)濟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苦了老師們,也苦了學生們?!芭e個例子,兩塊炸豆腐,一份蔬菜汁,一份米飯就是我的午餐。而課程任務是一周22節(jié)課,每天早上六節(jié)、下午四節(jié),中午只有很短的30分鐘吃飯時間?,F(xiàn)在想起來也覺得不可思議,我們克服了種種的困難,圓滿地完成了一學年的漢語教學任務”鐘老師對記者說,在印尼,三個老師很認真地鍛煉身體,就是怕生病會增加經(jīng)費,所以平時互相照顧、互相鼓勵,雖然過得比較艱苦,但是她們沒有缺過一節(jié)課,不遲到,不早退。即使是生病了,也都是堅持上完課再看醫(yī)生,沒有落下一節(jié)課。
五個句型學習 提高學習效率
“在當?shù)亟虧h語,難嗎?”記者問鐘老師。“難,因為漢語是學生們的第三語言。我教了一兩課發(fā)現(xiàn)以國內(nèi)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上課是無法達到教學目標的。于是我努力研究對外漢語的教學模式與方法?!辩娎蠋熃榻B。
她教的是四、五、六年級的漢語會話與寫作,于是她給每個年級制定了不同層次的教學計劃,各年級的要求有所側重點,在四年級教學中,鐘老師著重抓住了五個句型的練習,即“誰是什么”“誰怎么樣”“誰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樣”。把這五個句型貫穿到課文的句子教學當中,幫助學生清晰印尼語和漢語語序上的不同。五年級同樣要強化這五種句型的學習,還對人物描寫、事情描寫、事物描寫及方位描寫方面作統(tǒng)一的布置,分步去實施,效果也不錯。六年級除了要強化五種句型的學習外,還增加了閱讀的篇目,了解更多的漢語表達方法,如在修辭方面也有較多的滲透,在談論自由思想開放空間也有涉及,拓寬小學畢業(yè)生的認知領域也是逐漸提高學生漢語水平的重要部分。
“你如何評價你的教學成績?”記者問鐘老師,“這個很難評價,學校也沒有給我一個評價。但是我能肯定的是我做了不少讓我有成就感的事?!辩娎蠋熛蛴浾吡信e了一些她覺得有成就感的事:輔導了一個學生通過“漢語等級”三級考試,讓他獲得到中國的漢語學校學習的資格;鼓勵學生向華語報紙《千島日報》投稿,其中陳智德同學的一篇《憤怒的小鳥》刊登在報紙上。鐘老師自己也把教學中的感受寫成文章投稿,《考試究竟是為了什么》和《好品質(zhì)是如何養(yǎng)成的》分別刊登在《千島日報》上。
“支教一年,感受很多,新的工作挑戰(zhàn),另一種生活的模式,全方位考驗著自己生活與工作的能力,面對著各色各樣不同種族的人,不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樣在考驗著我,讓我在陌生的環(huán)境里要多方位地思考問題,多層次地丈量事情的輕重緩急,多對比地進行策劃與思量,多體諒不同的做事方式乃是國家之間認識的差異而已,因此,在工作中學會感恩,學會諒解,學會寬容與保持樂觀的工作生活態(tài)度。讓自己在教育生涯中多了一筆難得的海外教育經(jīng)歷,那是一輩子都難忘的記憶?!辈稍L結束時,鐘老師感性地說著支教的感受。(崔智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