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者”冬令營開設中華武術和民族舞蹈課


中國僑網12月28日電 據暨南大學華文學院網站消息,中華民族的舞蹈文化,源遠流長,上下五千年,記錄中華民族舞蹈發(fā)展軌跡的文物圖像和文字,連綿不斷,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罕見的。近日,2015年海外華裔青少年“中華文化大賽優(yōu)勝者”冬令營為營員開設了舞蹈課。
這次冬令營舞蹈課,舞蹈老師教授營員們的舞蹈種類是蒙古舞《草原酒歌》。老師希望通過此舞能進一步優(yōu)化營員們的舞感舞姿,培養(yǎng)營員們的蒙古灑脫之情。蒙族舞,是中國民族舞蹈中一種。蒙古族是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從事畜牧狩獵生產,長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條件下,且自古以來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鷹圖騰,因而形成了蒙族舞渾厚、含蓄、舒展、豪邁的特點。
“難忘的草原往事依然在心間,再來一杯馬奶酒吧”,合著激昂的音樂聲,營員們跳動起來,時而俯身,時而仰望,時而轉身,時而辣立。課堂中,吳曉婷老師盡量用示范的方法,讓學生模仿。每教一個動作,吳老師都會讓學生反復練習,并耐心加以指點和糾正,直到每個動作跳得整齊到位。吳老師高效率的教學方式,贏得了營員們的贊嘆。所謂“嚴師出高徒”,僅僅用了幾節(jié)課的時間,營員們就學會了這支蒙族舞。
從舞蹈看出營員的靈動,而從武術卻可看出營員的健美。
中國武術博大精深且名揚海外,靠的不僅是拳頭硬、劍法疾、棍棒狠,更是靠“重德”的傳統,修煉心中有天地的德。
武術理論課上,營員們對武術套拳的種類及相關的名人武術家、武術器械的種類、武術流派進行了了解,課間梁潔老師著重講述了武術抱拳禮中“和為貴”的內涵。她說,武術不是用來打人的,所以用掌蓋住拳,拳的四指與掌的五指相扣,代表五湖四海皆兄弟的含義。
武術實踐課上,老師教營員們舞劍、舞棍、耍雙節(jié)棍,營員們在操練的時候劍法飄逸、靈動而又凌厲,雙節(jié)棍剛中帶柔,場面健美極了。
舞與武的相互配合讓營員們的形與心得到了雙重修煉,操場上,營員們把舞蹈的雋秀、武術的健韻表現得淋漓盡致,相信他們今后會把這種美帶回馬來西亞,并繼續(xù)發(fā)揚。(胡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