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迷妹”愛上梅長蘇 掀起新一輪“漢語熱”

第22屆上海電視節(jié)閉幕暨白玉蘭頒獎典禮在上海舉行。胡歌攜《瑯琊榜》劇組亮相閉幕式紅毯。中新社記者 張亨偉 攝
中國電視劇《偽裝者》登陸韓國中華TV不久,便超越《行尸走肉》等英美劇,成為韓國最大門戶網站之一daum每日國外電視劇搜索排名第一位。
除卻周邊漫畫、布偶和各色展覽,更有旅行社發(fā)布偽裝者主題游路線——4天3夜的時間,從演員胡歌所開的明星餐廳Fount Restaurant,到上海松江、嘉興的外景地以及上海影視樂園,重走偽裝者之路。
隨著《瑯琊榜》《偽裝者》《花千骨》《甄嬛傳》等一系列中國熱播劇登陸韓國并備受追捧,以影視劇為代表的中國文娛產品在韓國逐漸人氣攀升。
成為像包青天一樣的法官
這并不是“漢風”于韓國初乍起。
對于年過半百的韓國OhmyNews新聞網文娛部高級記者金大伍而言,這樣的火熱喚醒了一段記憶。作為韓國第一代文娛記者,他對20年前《包青天》的火爆記憶猶新。
1995年,KBS-2TV(韓國廣播公司)將中國電視劇《包青天》引入韓國。每到周五,韓國人紛紛守在電視機前觀看此劇。據當時的官方統計,收視率高達43.4%。
如今,許多上了年紀的韓國人仍對《包青天》主題曲中的“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耳熟能詳。
彼時的韓國,電視劇以備受家庭主婦喜愛的“肥皂劇”為主,加之韓國三大電視臺壟斷廣電資源,韓國民眾很難看到不同的電視劇。
《包青天》的橫空出世,勝在故事情節(jié)精彩?!熬o湊、充滿懸疑感,對于社會不公的賢明判決,外加演員們的英氣風范,不僅迷住了韓國女性,也迷住了韓國男性。”金大伍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一時間,成為一個像包青天一樣的法官,變成了許多韓國兒童的夢想。金大伍笑稱,“我也是把‘展昭’當作偶像的眾多韓國男士之一。”時至今日,他仍難掩那份憧憬。
1995年6月9日,韓國《中央日報》報道:“《包青天》自引進韓國以后,已經獲得一個月連續(xù)收視率第1名的較好成績。這不僅使引進該劇的KBS電視臺負責人始料未及、驚嘆不已,更使三位主演在韓國獲得巨大歡迎,并專門安排赴韓活動?!?/p>
中國文化產品一度消失
上世紀90年代末,韓國政府提出“文化興國”戰(zhàn)略,加大文化產業(yè)的扶持力度:對外通過“影視振興委員會”“文化產業(yè)振興院”等多個機構幫助韓國文化走向世界;對內扶持“韓流”產業(yè),對境外影視劇進行一定限制。
最典型的便是“國產影片義務上映”(Screen Quota)制度即電影配額制。韓國政府為了保護本國的影視產業(yè),規(guī)定所有院線每年須上映146天以上的本土電影,全國電視臺也要播放一定時數的本國影視作品。該制度最早出現于1966年,1995年“電影振興法”正式頒布,國產影片義務上映制度正式以成文法的形式出現,并持續(xù)至今。
對于制度本身,韓國內部亦爭論不休。“如今的Screen Quota制度無法滿足韓國影視市場的多樣化需求?!表n國高麗大學傳媒學院教授金成俊(音譯)對《瞭望東方周刊》分析,“境外影視作品相對于韓國本土作品的優(yōu)勢,歸結起來就是資金的優(yōu)勢。而韓國國內影視作品目前的發(fā)展模式也是大多由大型財閥牽頭?!?/p>
例如,“韓國CJ E&M和樂天影視就是韓國最大的兩家影視公司,而這兩家影視公司又掌握了韓國近八成的院線,因此許多小型公司制作的作品以及境外作品無緣與韓國觀眾見面,與現有的處境不無關聯?!彼f。
“這個制度已經是弊遠大于利。”他直言。
受這一制度影響,中國的文化產品一度在韓國消失殆盡。另一方面原因是,1990年代末期開始,大中華圈以影視為首的文化產業(yè)總體衰退。曾叱咤風云的港臺劇均面臨不同的問題,而大陸當時的制作水平、經驗還無法與韓國等發(fā)展較快的國家相抗衡。
“梅長蘇”火了
2015年中國熱播劇《瑯琊榜》中,梅長蘇目光真摯篤定,道:“我想選你,靖王殿下?!?/p>
這句臺詞一度為韓國網民津津樂道。該劇以中文原聲、韓文字幕形式在韓國電視臺播放,一經播出便引發(fā)觀劇熱潮,收視率創(chuàng)中華TV創(chuàng)始以來最高紀錄。
中華TV創(chuàng)辦于2004年,是韓國最大的文化傳媒企業(yè)之一CJ娛樂創(chuàng)辦的全韓第一家聚焦中國文化的電視頻道。其創(chuàng)辦人、現韓中媒體研究所所長趙在九認為,中華TV是擴大兩國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希望韓國民眾能夠正確認識中國的政治、社會、文化各個方面?!?/p>
“了解中國就意味著開啟未來?!壁w在九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趙在九認為,以古裝劇為代表的“中劇”在韓國人氣不斷上升是不爭的事實。中華文明底蘊深厚,將給予創(chuàng)作者極為豐富瑰麗的故事背景與情感源泉,加之演員們精湛的演技、精致的畫面呈現,使喜愛“中劇”的韓國觀眾不斷增加。并且,“中劇”在其他周邊國家也擁有了穩(wěn)定的收視群體。
據韓國媒體報道,2015年12月《瑯琊榜》熱播時,排名韓國網民網絡購買單第7。韓劇每年產量不小,本土電視劇市場競爭激烈,想要躋身前十很不容易,更何況是一部外國電視劇。
胡歌成為很多韓國女性眼中的“男神”。他在上海電視節(jié)榮獲白玉蘭獎后,韓國門戶網站NAVER上,網民在新聞下紛紛留言為自己的“男神”獲獎祝福。
對于韓國女孩徐恩智(化名)這樣的新一代而言,雖然此前聽長輩說中國電視劇曾經在韓國很有影響力,但“那畢竟是過去了”。
她迷戀上《瑯琊榜》和胡歌的過程——也是絕大多數韓國民眾接受中國電視劇的過程,是通過社交網絡了解到這部電視劇,并通過網絡渠道觀看。這也是當下韓國觀眾看劇方式的變化——從電視端向網絡端轉移,無疑也給了在韓國主流電視頻道難以播出的中國電視劇一個新機會。
劇情的跌宕起伏讓她備感著迷。除此之外,“胡歌身上的陽剛氣息,也是在很多韓國偶像明星身上看不到的?!?/p>
作為胡歌的狂熱粉絲,她熱衷于向周圍的朋友推薦自己的偶像,甚至在這部劇的影響下,最終在學業(yè)上選擇主攻中韓影視合作,夢想是“能夠制作一部融合中韓文化精髓的電視劇,受到兩國民眾的歡迎”。
《瑯琊榜》電視劇的熱播自然也帶動了其周邊產品的熱賣,包括原著小說。據韓國媒體報道,《瑯琊榜》原著小說的翻譯權成為韓國出版行業(yè)的“兵家必爭之地”。
此前,《花千骨》在韓國熱播之時,韓國網上也出現了《花千骨》小說的連載——出自網友自發(fā)翻譯。眾多網民紛紛跟帖對翻譯“大神”表達熱烈感謝、愛意,每日急不可耐地追帖。
同樣,因為收視率高,《偽裝者》原著小說也將在韓國出版。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在位于韓國首爾的教保文庫書店發(fā)現,書店方已經專門開辟了專柜,以銷售在韓國獲得一定反響的中國電視劇原著小說。
仍存在巨大“赤字”
除了中國電視劇在韓國受到關注,許多中國制作人也開始嘗試將中國電視劇翻拍成韓國版。有消息稱,《步步驚心》等韓國人比較容易接受的古裝劇,以及《命中注定我愛你》等現代劇,已開始試水中韓合作。
“據我們所知,現階段韓國并非僅僅在引進中劇的版權,更是希望通過與中國進行合作,共同合作拍攝具有韓國色彩的中劇。”趙在九說。
“雖然我們承認中韓電視劇合作還在試水階段,但是畢竟中韓地緣相近,同處東亞文化圈,在文化理解上有很多共通性。這種情況下,中國電視劇中所販賣的概念,韓國觀眾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彼f。
然而,不得不提的是,中國文化在韓國的傳播仍然以傳統文化為主,只有少數中國當代影視、文學作品能引起關注。目前韓國民眾對于中國多數的婆媳劇、言情劇、都市行業(yè)劇興趣并不大。
影視劇的飛速發(fā)展,日漸培養(yǎng)了韓國觀眾對文化多樣性的高需求和劇作質量的高要求,劇情跌宕、矛盾激化、情感真摯——這些基本訴求對外來影視作品提出了更深一步的篩選要求。
進一步而言,韓國本土電視劇天然具有“接地氣”優(yōu)勢,緊貼本土的社會潮流,更容易緊緊抓住韓國觀眾的心。
而對于中國當代文化,有評論認為,中國還需要創(chuàng)建自己的具有包容性和普遍意義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體系,以在“走出去”的過程中獲得認同、理解和共識。
曾多年從事中國電影海外推廣業(yè)務的周鐵東有此感嘆——“較強的文化接觸意愿是影響文化認知的前提,但事實上,中國文化在海外的消費需求不高,要提高中國文化的海外認知度,就必須在文化傳播訴求和消費需求上建立聯結?!?/p>
雖然目前來講,中國對韓文化交流仍存在巨大“赤字”——“漢風”在韓國產生的影響遠遠低于作為大眾文化的“韓流”在中國的影響力,但“漢風”的吹起,的確為中韓文化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間。
“一起學習漢語,吃遍中國美食”
熒屏上的中國故事只是起點。更有趣的是,韓國“迷妹”們對一些中國明星的追捧,促使大多數沒有中文基礎、希望與來自中國的明星近距離接觸的韓國粉絲們,索性學習起了中文。
站在首爾街頭不難發(fā)現,到處都有學習漢語的培訓廣告。在眾多琳瑯滿目的知名明星代言的漢語培訓機構廣告中,張玉安的名字并不陌生。
在節(jié)目《非首腦會談》中,張玉安擔任中國代表,與其他國家的代表一起討論熱點話題,并宣傳本國文化?!拔沂峭ㄟ^看《非首腦會談》節(jié)目認識張玉安的,喜歡上他雖然也有外表的因素,更主要的是從他身上看到了中國人對本國文化的自豪?!表n國延世大學中文系學生趙美靜對《瞭望東方周刊》回憶。
她說:“當我了解到張出身于位于中國北方的遼寧鞍山以后,開始對中國南北之間的發(fā)音差異和文化差異有了濃厚的興趣。畢竟,中國是我們研究很長時間也很難用一句話概括的——復雜而多元的國家?!?/p>
在位于首爾鐘路的PAGODA語言學院(該機構提供八國語言的教學,包括中文、英文、日文等)門前,本刊記者看到了巨大的張玉安頭像,配上的標語是“和純正中國發(fā)音的張玉安,一起學習漢語,吃遍中國美食”。
李炫雅(化名)是PAGODA語言學院的一名客戶經理,她向本刊記者侃侃而談其新推出的漢語培訓教程,而張玉安正是這家語言學院引進的“王牌講師”,在剛剛過去的“公開課”中,200個名額曾在幾小時內銷售一空。
與此同時,據國家漢辦統計,韓國國內應考HSK(漢語水平考試)的考生,正在以每年近20%的速度上漲,成為除中國大陸外考生最多的地區(qū)。
韓國名門高等學府高麗大學開設的《中國現代文化研究》課程同樣火爆。該課程邀請曾在中國“BAT”文化部門工作的人士,為韓國學生講述韓國內容與中國文化產業(yè)的結合。
在長達1小時的演講中,學生們毫無倦意地聽著講述者的描述,并進行提問。提問的內容從《太陽的后裔》為何火遍中國、是否見過中國的某明星這類小問題,到中韓文化相結合的優(yōu)勢這類龐大問題,內容廣泛。
該課程執(zhí)教者李浩賢(音譯)向《瞭望東方周刊》記者表示:“原本這只是針對中國的一些文化現象進行學術探討的課程,因為很多學生向我反映對中韓文化合作感興趣,因此才決定邀請行業(yè)人士,為學生們進行解答?!?div class="gqw05pwlrmj" id="function_code_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