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脫維亞漢學家:愿為漢語教學和拉中友誼做貢獻
新華社里加9月14日電 專訪:“我會繼續(xù)為漢語教學和拉中友誼做貢獻”——訪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獲獎?wù)哓惖赂?/p>
新華社記者郭群
金秋8月,第十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頒獎儀式在京舉行,獲獎?wù)咧邪ɡ摼S亞漢學家、拉脫維亞大學孔子學院拉方院長貝德高教授。
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設(shè)立于2005年,主要表彰在介紹中國、翻譯和出版中國圖書、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外籍作家、翻譯家和出版家。貝德高獲獎可謂實至名歸。
自上世紀70年代至今,貝德高潛心漢學詞典編撰工作,先后出版了《漢語拉脫維亞語會話手冊》《漢語拉脫維亞語大詞典》,《精選漢拉拉漢詞典》也將于今年10月面世。
居住在拉脫維亞首都里加的貝德高已是78歲的老人,致力于對華友好事業(yè)近50個年頭。多年來,他不改初心、親力親為,從一位駐華外交官,到今天的拉脫維亞大學孔院院長,為拉中友好做出了巨大貢獻。
14日,當記者再次走進拉脫維亞大學孔院辦公室,與他談起獲獎經(jīng)歷時,老人仍激動不已。他十分謙遜地說:“我感到十分榮幸,同時也深感意外。我做的很少,中國卻給了我這么高的榮譽和評價。”
今年是中拉建交25周年,作為首批拉脫維亞駐華外交官中的一員,貝德高與記者分享了中拉關(guān)系的發(fā)展歷史。
“1991年拉脫維亞恢復獨立,我曾在外交部工作,任亞洲處處長,主管中國和亞洲事務(wù),”貝德高說。“那時,拉脫維亞對中國缺乏了解,就是否同中國建交意見不一。正是由于我的堅持,拉中兩國后來順利建立了外交關(guān)系。1998年,我以首位拉脫維亞駐華臨時代辦的身份,參與主持了拉脫維亞駐華機構(gòu)的籌建工作?!?/p>
貝德高說,他真正與中國文化結(jié)緣則始于1949年的一天,當時父親拿了一本雜志給他看,并對他說,“世界上誕生了一個新的國家,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從那時起,貝德高便與中國結(jié)緣并愛上中國。貝德高曾在中國工作近20年,出訪中國20多次,他說中國是自己的“第二故鄉(xiāng)”。
貝德高于1964年進入莫斯科大學東方語言學院學習中文,1970年畢業(yè)。他曾先后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蘇聯(lián)遠東大學和拉脫維亞大學教授漢語,育人無數(shù)。今天,活躍于拉脫維亞外交和學界的中文人才大多都是他的學生。
2011年,貝德高參與創(chuàng)辦了拉脫維亞第一所孔子學院,并任拉方院長。在他的努力和推廣下,在這個人口不足200萬的小國已建有7個漢語教學點。
在華工作期間,貝德高曾遍訪中國名勝古跡,了解中國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同時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發(fā)生的巨變,感受到中國的發(fā)展速度。如今,老人家每年都要去中國,參加孔院活動或訪問,也曾因?qū)χ欣押米龀龅耐怀鲐暙I,受到多位中國領(lǐng)導人的接見。
談到拉脫維亞漢語教學,貝德高百感交集地說:“我有一個強烈的對比。當年自己學習漢語時,拉脫維亞沒有一間課堂教授漢語,只能遠赴莫斯科求學。如今,作為波羅的海地區(qū)開展?jié)h語教學最早的國家,拉脫維亞的教學規(guī)模居波羅的海三國之首,對此,我感到無比欣慰?!?/p>
貝德高目前計劃寫一本自傳,記錄50多年來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的心得,講述自己與中國的故事。正如他在第十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頒獎儀式上發(fā)表感言時所說:“雖然我已78歲,但我會繼續(xù)發(fā)揮余熱,為漢語教學和拉中友誼做貢獻?!?div class="gqw05pwlrmj" id="function_code_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