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家浦安迪做客南開大學 談儒家文化與猶太文化
中國僑網1月3日電 據(jù)南開大學新聞網站消息,近日,國際著名漢學家浦安迪教授,做客南開大學,為南開大學文學院學生分三次帶來了內容豐富的系列學術報告,講述儒家文化與猶太文化之異同。
第一場講座以“經典詮釋”為中心。浦安迪提出了關于中國文化與猶太文化比較研究的整體框架。他認為,在人類文明史中,只有中國文化與猶太文化才具有“古老且連續(xù)的學術傳統(tǒng)”,而更為古老的蘇美爾文明、埃及文明和古希臘文明等,皆在歷史的進程中逐漸消失或出現(xiàn)斷層。他以《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在中國歷代的注疏、闡釋和猶太經典《塔木德》的釋經傳統(tǒng)為例,對這一問題予以了深入的論述。
第二場講座以“人性論”為題。浦安迪以中國儒家典籍和《塔木德》中關于人性的敘述為切入點,細致分析、比較了兩種文化傳統(tǒng)中關于人性觀內涵的復雜意義。他特別闡明,無論在中國儒家文化還是猶太文化中,那種認為人性是抽象、固化的“善”或“惡”的絕對看法,事實上都是經不起各自文本和實踐檢驗的。
第三場講座的題目為“中道與二端思想的悖論”。浦安迪首先集中闡述了對孔子所說的“吾道一以貫之”的“忠恕之道”的理解;進而說明,《論語》中所言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思想與《塔木德》中有著幾乎同樣的表述。他結合先秦經典和后世歷代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對“忠道”與“恕道”、“修己”與“推己”等重要觀念與猶太文化中的類似思想作了深入的比較闡發(fā)。
浦安迪教授的三場講座,遵循著中國儒家經典的闡釋傳統(tǒng)與猶太經典的釋經傳統(tǒng),貫通中猶文化思想發(fā)展的脈絡,對兩種文化傳統(tǒng)中的一系列關鍵詞語、重要概念從語言學、文字學、語詞的內涵與外延、文本與觀念、語境與意義等諸方面展開層層剖析,深入揭示兩種文化傳統(tǒng)的同中之異與異中之同。浦安迪旁征博引,大量古代漢語、古希伯來語以及英文文獻的對照分析和對中猶思想文化與文學傳統(tǒng)的整體把握相互映照,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啟發(fā)性的觀點,為同學們生動地示范了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的方法和路徑。
浦安迪現(xiàn)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和比較文學系榮休教授,以色列希伯來大學東亞系教授。他師從美國著名漢學家牟復禮先生,并與20世紀以來的多位海內外漢學研究大家交好。浦老師通曉十幾種語言,其中,對于漢語、日語、俄語、法語和希伯來語最為精通。其研究領域廣泛,對中國古典文學、敘事學、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中西文學比較研究等均造詣精深。浦老師著作等身,其中,《明代小說四大奇書》、《中國敘事學》、《紅樓夢批語偏全》等著作尤為中國學界所熟知,擁有廣泛影響。如今他在希伯來大學一方面致力于將猶太經典《塔木德》從古希伯來語轉譯為漢語,另一方面則將中國古代典籍轉譯為希伯來語,為中猶文化交流貢獻力量。(黃杭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