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派漢語教師:讓中華文化更多展示在漢語課本中

基礎(chǔ)漢語課本指的是針對漢語為非母語的學習者編寫的,適合漢語水平為零起點的外國學生使用的漢語課本。我在韓國韓瑞大學教授漢語期間,使用和查閱了大量的韓國本土漢語教師編寫的基礎(chǔ)漢語教材,最深刻的體會是韓國本土基礎(chǔ)漢語教材融入了大量的中國文化元素。相比之下,中國老師編寫的基礎(chǔ)漢語教材中的中華文化元素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在基礎(chǔ)漢語課本中文化項目的設置不是“超前”了,而是“滯后”了。
比如,關(guān)于“您貴姓”話題,韓國本土教材會呈現(xiàn)“百家姓”的姓氏文化;關(guān)于“你多大”話題,韓國本土教材會呈現(xiàn)十二生肖的生肖文化;關(guān)于“一共多少錢”話題,韓國本土教材會呈現(xiàn)人民幣的基本構(gòu)成和圖案,有的甚至將同一商品分別用人民幣和韓幣標注出在中國的零售價,一方面讓韓國學生了解人民幣的構(gòu)成,另一方面讓韓國學生對中國當前物價狀況有一個感性認識。除此之外,韓國本土教材中還會設置類似于“文化小貼士”等輔助讀物,用韓語簡要介紹中華文化,中國的旅游景點、節(jié)日習俗、京劇、家常菜、電影、武術(shù)、中醫(yī)以及中國人送禮、購物、請客、搭乘交通工具等內(nèi)容均包括其中,涉及面之廣確實超過國內(nèi)出版的同類教材。
為什么會存在這樣的反差呢?在國內(nèi)常聽學界發(fā)出這樣的聲音:漢語教材中的中華文化元素“太多太突出”會給外國人以“強加于人”或強行“認同”的印象。有人認為“第二語言課程和教材首先是語言課和語言教材,而不是文化課和文化教材”。持這種觀點的對外漢語教師往往認為,基礎(chǔ)漢語課本應該是純語言教學的教科書,外國學生要在漢語水平達到中級之后再開始學習中華文化。但事實并非如此。我曾與一名編寫過漢語教材的韓國教師交流:“你覺得中國人編的漢語教材與韓國人編的教材有什么不同呢?”這名韓國教師對我說:“中國人編的教材在語言知識方面編得很好,但是不適用啊?!蔽乙苍蝽n國學生提出相同的問題。學生們說,他們選擇教材考慮更多的是教科書中的內(nèi)容是否實用,他們在學習漢語的時候也想了解中國,如果一邊學習語言,一邊了解中國,學習起來就更有興趣了??梢姡A(chǔ)漢語課本不應該只是純語言教科書,應大膽地、多角度地融入中華文化元素。
很多外國學生選修漢語課,主要是對中國文化充滿好奇心。在我教授的200多名韓國學生中,74%的漢語水平是零起點,21%的漢語水平為中級,只有5%的漢語水平達到高級。也就是說,有74%的學生在使用基礎(chǔ)漢語課本??梢姡A(chǔ)漢語課本不僅承擔著教授語言的功能,更擔當著傳播文化的使命,盡可能多地融入中華文化元素應該成為基礎(chǔ)漢語課本編寫的基本原則之一。
初學漢語的外國學生,對中國和中華文化懷揣好奇與向往之心,他們想習得能夠用得上的漢語技能,想了解中國現(xiàn)狀、歷史、風俗習慣等。倘若非要學生到了漢語中高級階段才大量接觸中華文化元素,則低估了學生們的認知能力和知識需求,也錯過了傳授中華文化知識的最佳時機。(劉香君:廣西師范大學國際文化教育學院外派漢語教師 寄自韓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