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极品少妇做受,免费吃奶摸下激烈视频,美女国产毛片a区内射,欧美疯狂性受xxxxx喷水,欧美.日韩.国产.中文字幕

首頁華文教育

從青年漢學家的中國故事看“漢語熱”(圖)

2017年12月14日 10:54   來源:光明日報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中國僑網一名烏茲別克斯坦女孩在展示自己的中文書法作品。新華社發(fā)
一名烏茲別克斯坦女孩在展示自己的中文書法作品。新華社發(fā)

  原標題:中國強則漢學興——從青年漢學家的中國故事看漢語熱

  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5歲的外孫女不僅會唱中文歌,還會背唐詩;金融大鱷羅杰斯女兒的普通話竟然帶有播音腔;英國4歲的喬治王子也在學中文……如果不是看到這些新聞,很多中國人不會想到漢語在當今世界已經熱到了這個程度。據國家漢辦粗略估算,目前除中國(含港澳臺)之外,全球學習使用漢語的人已超過1億,其中包括6000多萬海外華人華僑,以及4000多萬各國主流社會的學習者。漢語熱是當今世界漢學熱的一個縮影。百年前的漢學熱,多是西方人在東方主義的框架下對異域文化居高臨下的審視,而當下之所以有那么多漢學家研究中國,是因為中國國力空前強盛,以致他們要么希望從中國的發(fā)展模式中汲取經驗,要么希望學會如何跟強大起來的中國打交道。本文講述的幾位青年漢學家的故事既是當下漢學熱的具體寫照,也是當下漢學熱緣由的生動闡釋。

  “漢語從冷門專業(yè)變成香餑餑”

  智利教育部漢語研究項目研究員瑪麗緣,上個世紀90年代后期上大學時,對中國文化一無所知。不僅是瑪麗緣,她周圍的很多同學都對中國不太了解,對他們而言,中國是一個遙遠、陌生而又神秘的國度。2001年大學畢業(yè)后,出于對中國的好奇,瑪麗緣希望學習漢語進而研究中國文化。可是,當時智利的大學幾乎都沒有開設關于中國文化的碩士和博士專業(yè)。最后,瑪麗緣在墨西哥的一所大學讀了中國文化方面的碩士,隨后又到了北京語言大學留學。

  畢業(yè)后,瑪麗緣進入智利教育部工作,親眼見證了智利漢學的發(fā)展。從2004年起,智利的一些公立學校開始教漢語,學習漢語的學生的數量在智利迅速增加:2009年,智利學漢語的學生人數增長了200%;到2010年,智利共有25所公立學校開設漢語課,一共有3700多名學生?,旣惥壗榻B,明年智利將從中國文化方面入手加強漢語教學,以形成良好的漢語教學系統(tǒng)。

  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大學語言學院漢語專業(yè)教師約萬諾維奇·安娜,出生在一個離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80公里、人口只有6萬人的小城。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當地關于中國的信息十分少,唯一能見到的漢字大概是印在茶壺、茶杯上的“中國制造”。上中學三年級時,約萬諾維奇·安娜因為偶然間讀了美國作家賽珍珠的英文小說《帝國女性》而對中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下定決心:一定要學漢語。約萬諾維奇·安娜考上了貝爾格萊德大學中文系,當時她班上的15個同學,只有她一人是第一志愿報考中文系的,其他人大都是沒有考上英語、德語等專業(yè)而被迫來學漢語的。

  隨后,約萬諾維奇·安娜在北京師范大學先后完成碩士和博士學業(yè),并回到了母校貝爾格萊德大學教授漢語。讓她沒有想到的是,漢語從她上大學時的冷門專業(yè)變成了如今的熱門專業(yè),貝爾格萊德大學漢語專業(yè)的招生人數已經從每年15人增加到30人,并且約萬諾維奇·安娜欣喜地發(fā)現,現在第一志愿報考貝爾格萊德大學中文系的學生越來越多。

  “學漢語讓我找到了一份好工作”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副教授靄孫那檀學漢語已經20年了。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靄孫那檀剛上大學時,就有人勸他學漢語,理由很簡單:中國的發(fā)展太快了,學好了漢語可以去中國做生意,可以發(fā)大財。“誰不想發(fā)大財呢?于是,我就開始學漢語了?!膘\孫那檀美國式的坦率揭示了最近一二十年漢語熱的重要原因。

  在大學學了一年漢語后,靄孫那檀到了北京,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繼續(xù)學習漢語。在北京留學期間,靄孫那檀住的是留學生宿舍,宿舍樓里住的有日本人、韓國人、德國人、澳大利亞人、法國人——簡直就是一個“小聯(lián)合國”。小時候,靄孫那檀住的城市人口不到5萬人,他對外部世界的認知是十分有限的。來到北京,不僅讓靄孫那檀開始了解中國文化,也是他走向世界的開始。幾年學習漢語的經歷,帶給了靄孫那檀一輩子的職業(yè)?;貒螅\孫那檀獲得了一份很不錯的工作——在大學教授漢語。

  擁有類似經歷的還有埃及明亞大學語言學院中文系講師穆罕默德·謝赫。上個世紀90年代上高中時,穆罕默德·謝赫的老師就經常談到中國,說中國不僅和埃及一樣是文明古國,未來還將成為世界強國。高考時,老師極力勸說穆罕默德·謝赫一定要選漢語專業(yè)??赡潞蹦隆ぶx赫選了當時最熱的英語和德語。他的老師知道后十分生氣,沖他發(fā)了火,批評他“沒有遠見”。后來,陰差陽錯,穆罕默德·謝赫沒有考上德語系,而被調劑到中文系。

  歪打正著上了中文系,給穆罕默德·謝赫帶來了“好運氣”。大學畢業(yè)后,穆罕默德·謝赫于2001年來到北京——終于圓了兒時的夢想,并在北京語言大學一直讀到博士畢業(yè)。回國后,穆罕默德·謝赫在埃及明亞大學語言學院中文系任教。除了教授學生漢語,他另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研究中國何以能夠迅速崛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個時候,會漢語的優(yōu)勢立刻顯現出來。穆罕默德·謝赫用微信跟中國的朋友每天保持聯(lián)系,時刻關注中國的最新變化。尤其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穆罕默德·謝赫越來越明白會中文、懂中國文化的重要性,他感到自己的責任更大了,希望憑借自己所學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從“功利目的”到文化認同

外國人學習剪紙感受中國文化。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外國人學習剪紙感受中國文化。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很多外國人尤其是青少年,最初學習漢語、研究漢學,大都抱著“功利性目的”,有的是為了到中國做生意方便,有的是為了謀一份好的職業(yè)。但隨著對中國文化了解的深入,他們大都漸漸喜歡上了中國文化,甚至對中國文化表示認同。

  靄孫那檀學習多年漢語后逐漸把“學好漢語到中國發(fā)大財”的愿望拋棄了,而將注意力轉向研究中國文化和中西方文化溝通上。以前他更多把漢語當成一種交流溝通的工具,而如今作為一名教授中文和研究中國文化的大學老師,面對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他“時常感覺自己仍像個井底之蛙,所以只能在教學生的同時繼續(xù)學”??鬃佑芯湓挘褐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靄孫那檀現在經常用孔子的這句話來描述自己,“可能有些不謙虛”,但他的確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樂之者”。

  自從23年前考上了貝爾格萊德大學漢語專業(yè),約萬諾維奇·安娜也跟中國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學習漢語為她打開了通向中國文學、歷史、文化的大門。她至今仍清晰地記得,大學讀的第一本中文小說是巴金的《家》。當時,18歲的約萬諾維奇·安娜雖然身在塞爾維亞,但靈魂早已跑到了書中描述的那片“東方的土地”。約萬諾維奇·安娜后來在中國留學工作了十年,她說去中國的任何地方——無論是曲阜、北京,還是西安、成都,都有回到故鄉(xiāng)的感覺。如今,生活中的約萬諾維奇·安娜,不僅普通話說得比很多中國人都好,而且養(yǎng)成了一些中國的飲食習慣,比如經常吃川菜。

  雖然是外國人,約萬諾維奇·安娜卻說自己在中國有一種“歸屬感”。每次到北京,她都要去曾經留學的北京師范大學走一走,看一看。那里的每條小徑,每個角落,都有她以往的腳印,都充滿了難忘的回憶。現在,雖然常年在塞爾維亞,但無論在大學講課、翻譯作品、寫學術文章,還是跟朋友聊天時,約萬諾維奇·安娜都覺得自己的靈魂無時無刻不在中國,她甚至說,“熱愛中國就是我生活的意義,如果有來生,我仍然會把研修漢語和熱愛中國作為自己的生活”。

  “中國高鐵比功夫片更吸引人”

 外國人學習太極拳,體驗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外國人學習太極拳,體驗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幾十年前的中國憑借《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等電影以及李小龍的功夫片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但關注并不代表喜歡,更不代表認同。上述影視作品為外國觀眾展示了一個與他們的文化截然不同的東方世界,當外國觀眾對這些影視作品投來關注的目光時,與其說他們喜歡中國文化,不如說是為了獵奇。所以,我們看到幾十年前,中國電影曾在世界上獲得了各種大獎,但當時并未隨之在世界上掀起漢學熱,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和認同也并未隨之提高。反倒是進入21世紀后,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迅速提升,漢學熱才迅速興起。由此可見,中國強則漢學興。

  上述結論從青年漢學家們的講述中得到了驗證。在尼日利亞,中國電影很受歡迎,尤其是功夫片。尼日利亞阿布賈大學教師托科庫·英納森特·奧可可對中國的印象最初就是從電影中獲得的。他小時候看了中國功夫片,以為中國人都會功夫,覺得中國是個神奇的國家。但2009年,當托科庫·英納森特·奧可可坐了14個小時飛機到達北京首都機場時,他立刻被又大又漂亮的機場震撼住了。后來,他發(fā)現中國不僅有漂亮的機場,還有飛速奔馳的高鐵,有可與倫敦、紐約比肩的大城市。用托科庫·英納森特·奧可可的話說,中國高鐵比中國功夫片更神奇,更吸引人。正是中國近些年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才讓漢學家對中國的興趣空前濃厚起來。大量外國人學習漢語,不僅為了了解中國文化,更為了研究中國經驗、中國制度。正如托科庫·英納森特·奧可可所言,中國經驗更值得其他國家尤其是非洲國家學習借鑒,他希望把自己對中國的研究運用到推動尼日利亞乃至整個非洲的發(fā)展中。

  30年前,還是個孩子的日本東洋大學亞洲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安藤潤一郎曾在中國生活。當時的中國,給安藤最大的印象就是貧窮。如今才短短幾十年,他已經完全找不到當年中國的影子。長期從事中國問題研究的安藤,每年都會來中國,而每次來中國,都會被中國最新的變化所震動。在他看來,今天的中國不僅已經富起來,而且在很多領域已經超過日本,比如移動支付、共享單車,這些都是日本人十分羨慕的。

  目前,雖然學漢語的外國人空前多,但也應看到這些外國人多集中在中上階層。外國普通老百姓對中國仍然缺乏直接接觸,他們對中國的了解多借助于媒體。在了解中國的道路上先行一步的漢學家是中外溝通的橋梁,也是普通外國人了解中國的窗口。正如十九大報告所指出的,“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海外漢學家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向世界展示了近些年中國的巨大變化,讓世界感受了中國文化,認識了真實的中國。未來,我們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要更多更好地發(fā)揮漢學家的作用。

  (作者:韓業(yè)庭)

【責任編輯:羅丹】
中國僑網微信公眾號入口

>華文教育頻道精選:

網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