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園”征文:行走中國,傳遞藏區(qū)的聲音
英國全媒體傳媒執(zhí)行總監(jiān) 陳希

2015年11月,經(jīng)過川西高原近一個月的采訪調研,我由成都取道北京,回到英國倫敦,完成了專稿《四川阿壩州的大骨節(jié)病》。這篇報道當月同時發(fā)表于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wǎng)和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及其旗下的早報網(wǎng)。
隨后的一周,報道迅速被中國的人民網(wǎng)、新華網(wǎng)、參考消息、中新網(wǎng)等網(wǎng)站轉載,轉載題為《外媒報道四川阿壩州近年沒有出現(xiàn)大骨節(jié)病新發(fā)病例》。這也是世界主流媒體對川藏大骨節(jié)病的首次詳細報道。
采寫這篇報道的初衷源于一名記者對真相的渴望,對于時常被西方主流媒體詬病的藏區(qū)真實情況的渴望。而幫助我達成這一采訪愿望的正是中新社主辦的“2015行走中國•四川阿壩藏區(qū)行”。
初識川西藏區(qū)
說起這次“行走中國”活動,要回溯到2015年8月,在當年的第八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落幕之后,我被主辦方安排在四川阿壩的采風路線中,這條線路是我在四條采風線路中的第一志愿,我選它是因為對藏區(qū)神秘的渴望。
這里要提到一句,2008年我赴英國讀碩士學位之前,在中國的廣電媒體工作過一段時間,有機會到全國各地采訪,唯獨遺憾幾次錯失了去藏區(qū)采訪的機會。定居英國后雖然仍然從事媒體行業(yè),但是想要回到中國訪問藏區(qū)卻也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面對中新社苦心安排的采訪機會,我又豈能輕易錯過呢?
8月25日清晨4:30,顧不得在貴陽水土不服發(fā)燒未愈,我和20多位海外華文媒體的前輩一起,在中新社工作人員的帶領下,一行人先抵達成都采訪,隨后進入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簡稱阿壩州)松潘、紅原和黑水三個縣。
6天的時間從自然淳樸的藏羌民風民生、到汶川震后農牧旅游產業(yè)升級,中新社對于采訪內容的安排全面周到。
采訪團里阿壩州外宣辦的張紫宣老師常常成為團員的向導,因為十分熟悉當?shù)厍闆r,張老師為我們提供了非常詳細的背景資料。
在黑水縣采訪的一次午飯時間,我與張紫宣恰巧鄰座。因為知道我是攝像記者,他隨口和我聊起,州里有一個題目,想請導演拍紀錄片,題目是困擾阿壩州貧困人口多年的大骨節(jié)病。
這是一種多發(fā)于高原地區(qū)、至今病因未明的不治之癥,特別是在經(jīng)濟欠發(fā)達的阿壩藏區(qū),病人骨關節(jié)嚴重變形、疼痛劇烈,非常痛苦,病情多年來嚴重影響藏民的正常生活。

由于病患數(shù)量眾多,因病致貧現(xiàn)象嚴重,中國政府自2006年起將阿壩州做為綜合防控大骨節(jié)病的試點地區(qū)。
我對大骨節(jié)病的了解當時幾乎為零,張紫宣詳細地給我介紹了大骨節(jié)病的成因,發(fā)病人口分布情況,以及目前從國家到省州政府的防控措施和現(xiàn)狀。
隨后他把詳細的資料郵件了我,在阿壩州全部行程結束之后,我仔細閱讀了全部大骨節(jié)病的相關資料,對大骨節(jié)病和當?shù)匕l(fā)病人群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藏區(qū)的病患多年來病情和生活狀況怎樣?政府有哪些防控舉措,是否落實到位?這些問題我非要親自去一探究竟不可。
與藏區(qū)病患的親密接觸
為了這個選題我推遲了返回英國的時間。9月下旬,當我再次專程從北京返回成都時,和剛好從阿壩州府馬爾康到成都開會的時任阿壩州外宣辦副主任陳順清碰了面,談了采訪的初步設想和紀錄片計劃,沒想到很多想法竟不謀而合。
計劃敲定,在中新社工作人員和張紫宣的積極協(xié)助下,抵達成都一周后,我第二次進入阿壩州,第一站是州府馬爾康。
抵達馬爾康的第二天,州扶貧辦的工作人員向我詳細介紹了大骨節(jié)病在阿壩州的分布情況以及防控現(xiàn)狀。
隨后,我們和州電視臺長期跟蹤拍攝這一題材的專職導演,一起觀看了剛剛剪輯完成的歷時三年跟蹤拍攝大骨節(jié)病患的專題片。
經(jīng)過多方討論和篩選,被采訪的家庭和名單初步得到確認,我們的行程也迅速安排妥當。此行目的地三站壤塘、阿壩、紅原,三個阿壩州最貧困的縣。
第二天天剛亮,我、州外宣辦的蔣祖權老師以及藏族司機羅爾吾老師一行三人出發(fā)前往第一站——壤塘縣。
從馬爾康前往壤塘的路大部分都在重修,其實是一路塌陷,幾乎沒有平整的路,即使系著安全帶,遇到顛簸的地方人也會從座位上彈起,遇到雙車道都在修筑的路段需要等待另一方限行時才可通過。就這樣走走停停,7個小時之后終于抵達了壤塘縣城。

壤塘在藏語中的意思是“財神的壩子”,但美好的寓意并沒有給這座小縣城帶來好運。壤塘是阿壩州大骨節(jié)病情最重的縣,因病致貧的現(xiàn)象比較嚴重。
這是個山腳下的小縣城,我們當晚就住在縣政府旁邊的賓館,這里據(jù)說是縣里條件最好的賓館了。
9月末的高原夜已經(jīng)寒氣逼人,賓館里沒有任何取暖設施,晚上洗澡時,熱水突然停了,我就這樣匆匆洗了個冷水澡,然后穿著一身運動裝,鉆進了冰涼的被窩。雖然身體還沒從冷水澡中溫暖過來,但因為旅途的疲勞,睡意很快侵襲上來,濾清了夢。
清晨的壤塘空氣是清新透明的,從早上的寒氣襲人到中午的烈日灼人,高原的深秋可以一天感受四季。
在壤塘,我們采訪到了患大骨節(jié)病多年,從山上搬到山下定居點做旅游生意的牧民,走訪了當?shù)貫樯缴夏撩窦彝バ『⒔ㄔO的全免費寄宿學校,深入到了當?shù)貫榇蠊枪?jié)病患免費開放的養(yǎng)老院,見到了受大骨節(jié)病困擾多年的藏族老人們。
居住在壤塘棒托寺患病多年的藏傳佛教僧人熱情地把我們請進家門,為我們煮起酥油茶,用藏語告訴我,每個月都會有工作人員定期送來免費的大骨節(jié)病治療藥物,多年來從未間斷。
雖然條件艱苦,但一路上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人和孩子臉上熱情純真的笑。
相比壤塘縣的泥濘道路,隨后兩天在阿壩縣的采訪還算順利,除了沒有網(wǎng)絡信號,這個小縣城因為沒有自己的發(fā)電廠而導致電力供應很不穩(wěn)定,往往吃頓晚飯餐館里要斷斷續(xù)續(xù)停電4、5次,我們一行人也打趣說,在這樣的燭光里討論采訪行程是不是也會有種浪漫的情調呢。
從阿壩縣到紅原縣的路很平坦,但是需要翻過兩座大山。來到紅原縣月亮灣的那個清晨非常寒冷,前一個晚上下了入冬后第一場小雪,整個村子和草原變成了一片白茫茫。
月亮灣是在當?shù)卣Y助下為山上游牧的藏族人建設的定居點,目的是讓常年游牧的安多藏族搬到山下,改變居住環(huán)境、換掉糧食和水源,切斷致病的各種可能源頭。
定居點的房子由政府按人頭資助3萬5000元建設,糧食則是免費每月按人頭提供給各家各戶。
多年來,大部分患病藏民都改變了以往青稞酥油糌粑為主的飲食習慣,改吃大米。換糧換水是在大骨節(jié)病病因未明的情況下,對當?shù)鼐用褡詈玫谋Wo和預防措施之一。
我們抵達的清晨,村委會門口特別熱鬧,患有大骨節(jié)病的村民正在等著領取縣醫(yī)院發(fā)放的藥品和免費問診。
走進定居點的最深處,是一家經(jīng)營茶館的患有大骨節(jié)病的藏民母女,媽媽查白和女兒都是丈夫早逝。雖然生活清貧、病痛折磨,但是母女倆相依為命的善良、真誠讓人為之動容。
特別是女兒的那句話:“雖然生活苦一點兒,但是有媽媽相依為命,看到兒子能夠健康的長大,就是我最大的安慰?!?/p>

世界的關注 記者的使命
從紅原結束采訪回馬爾康的路上很困,但是睡不著,因為心情很復雜。那么美的山山水水、那么淳樸的人們,卻要遭受病痛的折磨。
正是這趟說走就走的采訪,這趟沒帶冬衣就啟程的高原初冬之行,讓我看到了真實的藏區(qū)。
中國國家和地方政府,特別是基層工作人員,經(jīng)過堅持不懈的工作和努力,為藏區(qū)深山里的大骨節(jié)病患定期免費運送藥物、免費換糧、出資建設定居點,為牧民家庭子女提供免費教育機會。
截至目前,這種高原不治之癥得到了有效控制,多年沒有出現(xiàn)新發(fā)病例。
而假如沒有中新社主辦的“行走中國”活動,常年生活在英國的我很難想象會有這樣的機會,走進高原深處的普通藏民家庭,走進這樣有進步有落后、有苦有樂,有血有肉的藏區(qū)人的真實生活。
由于大骨節(jié)病致病原因仍然不明,大骨節(jié)病病原研究和防控今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那些貧困山區(qū)病患的生存狀況更需要我們這些大山外的人持續(xù)關注。
帶著讓世界了解真實藏區(qū)、了解真實中國的使命,從2015川西高原啟程,2016再赴西部青海采風,2017行走中國,我們依然在路上……
征文啟事:
“家園—‘我與華文傳媒論壇’暨‘行走中國•海外華文媒體中國行’”征文活動
光陰荏苒,日月如梭。2001年起,從南京、長沙、武漢、成都、上海、重慶、青島、貴陽一路走來。每兩年舉辦一次的世界華文傳媒論壇至今已8屆,跨越15個年頭,參加過論壇的海外華媒人總數(shù)逾3000人(次)。
“15年”、“8屆”,來自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華文媒體同仁能夠在同一時間在一地相聚,充分體現(xiàn)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的生命力、影響力、向心力。
有人如是說:“世界華文傳媒論壇是華文傳媒人的精神家園”;
“世界華文傳媒論壇是全球華文傳媒人相約的盛會和節(jié)日”;
“我們在這里找到了認同感和歸屬感”;
“論壇是全球華文媒體人交流、情感互動的平臺,是分享經(jīng)驗,探討問題,尋求合作和發(fā)展機遇的沙龍”。
或許,你是參加世界華文傳媒論壇的“8屆元老”,或許因為某種原因你缺席過幾屆,或許你參加過行走中國活動……相信你一定有話想說,有感而發(fā),有事要記,有聞要錄。
來吧,我們懇請你參加“家園—‘我與華文傳媒論壇’暨‘行走中國•海外華文媒體中國行’”征文活動。寫一寫、憶一憶、想一想、品一品你曾參加相關活動時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所悟、故事、經(jīng)歷、趣聞、趣事……相信那“一點一滴”、“一草一木”是甜蜜和溫馨的。
征文可圍繞“家園—我與華文傳媒論壇”這一主題,寫人,寫事,狀物、言情,“嘻笑怒罵”皆文章。征文體例不限,文風不拘,篇幅可長可短(1000-3000字),每篇征文的題目可自定,求的就是一個“真”字。記住,請隨征文附上3-5張與你寫的征文相關的照片(附圖片說明)。
“家園”征文活動由中國新聞社舉辦。征文活動至2016年底截稿。所征集的文章將于2016年年底結集出版。
征文的文圖稿件請發(fā)至:forum@chinanews.com.cn
“家園”征文活動組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