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決定意識。萬里征途、流離顛沛、九死一生的歷史,披荊斬棘、篳路藍蔞、戰(zhàn)天斗地的處境,煅造了客家人有很強抗壓能力的獨特性格。那么,客家人獨有的性格是什么呢?很多研究者把它概括為“堅忍卓絕、刻苦耐勞、冒險犯難、團結(jié)奮斗”。這概括沒錯,但不準確。因為這概括的都是南遷民系,甚至是中華民族的共同性格,不是有別于其民系或民族的個性描述。臺灣的客家人把它歸結(jié)為“硬頸精神”。很形象。1930年,中山大學(xué)古直教授發(fā)表了一篇可稱之為客家研究開山之作的《客家對》。他在這篇文章中,對客家人的性格就作了很精辟的論述。他說:“今以播遷之旅,迫處五嶺間,猶不屈已從人,維冀式彀似我。屈強介立,自畫鴻溝,永永年年?熏長皆客名。”他認為,客名之所以千載不去,是因為客家人有著“屈強介立”的性格。
魯迅說:“據(jù)我所見,北人的優(yōu)點是厚重,南人的優(yōu)點是機靈。但厚重之弊也愚,機靈之弊也狡!笨梢娦愿裼袃擅嫘浴!扒鼜娊榱ⅰ币惨粯,即包含有倔強、耿直、剛毅、寧折不彎等的品性在內(nèi)?穴這正是臺灣客家人講的“硬頸精神”?雪;也包含有過于自尊、剛愎自用、狹隘的種族思想等思維、行為模式在內(nèi)。我以為這是對客家人性格比較準確的科學(xué)概括。
性格決定命運。為什么客家人在中華民族歷史轉(zhuǎn)折關(guān)頭,總會挺身而出,肩負起天下興亡之責(zé)?為什么客家地區(qū)文化發(fā)達?熏人文薈萃,但又經(jīng)濟落后?熏生活貧困?原因有多種,但不能不說和客家人的“屈強介立”的性格有關(guān)。江山易改,品性難移。但也正如魯迅所說:“缺點可以改正,優(yōu)點可以相師!卑盐兆约好裣氮毺氐男愿瘢瑢图胰嗽谔剿髯约何磥砻\的征程中,就能夠自覺遵循民系的思維、行為規(guī)律,從而做到揚長避短,取別人之長補自己之短。
寧折不彎的客家人
客家民系來自中原,根在中原。客家人更是以自己是中原古漢族身份自居,以“慎終追遠”的古訓(xùn)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因此,中原文化在客家人中有深深的烙印。雖然他們南遷已過千年,離開中原已很遠很遠,但中原文化一直在客家民系中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體。中原文化的靈魂是什么?就是孔子創(chuàng)立的,后經(jīng)孟子、董仲舒、程頤、程顥、王陽明等人發(fā)揚光大的儒家思想。儒家提倡忠、孝、節(jié)、義,崇尚以身殉道、舍生取義的氣節(jié),以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的使命感。這些思想陶冶著客家人的人格、情操。特別客家先民從北向南遷移過程中,更得到了磨礪與煅造。無論是跟隨晉室南遷的客家先民,還是跟隨宋室南遷的客家人,他們都是在異族侵略中,被迫逃離家園、流落他鄉(xiāng)的難民?嚯y是一筆財富。他們在經(jīng)歷千辛萬苦、險象環(huán)生的征程中,更深切地體會到了國家對自己的重要性。為此,他們便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自己與國家興衰緊緊地連在一起,更激發(fā)了他們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的歷史責(zé)任感。
“時窮節(jié)仍見,一一垂丹青”。每當民族存亡之緊要關(guān)頭,客家人總會涌現(xiàn)出一批剛烈忠勇之士。他們把客家人的“屈強介立”性格張揚得淋漓盡致。
宋末的文天祥就是最杰出的代表。文天祥,江西吉安客家人。元人南侵后,處在風(fēng)雨飄搖之中的南宋王朝已岌岌可危。文天祥時任贛州知府,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起兵奮起抗元,終于無力回天,兵敗被俘。元世祖忽必烈敬其忠義,先后派都統(tǒng)元帥張弘范、亡國之君趙顯、中書省平章政事阿合馬、丞相索羅前來勸降,軟硬兼施,威逼利誘,文天祥均不為所動。最后忽必烈親自出馬,文天祥仍堅貞不屈。忽必烈只好下達處決命令。文天祥在死牢里慷慨激昂,提筆寫下了《正氣歌》。他以無數(shù)歷史上充滿浩然之氣的節(jié)烈之士來激勵自己: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錐,在漢蘇武節(jié);
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
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
當其貫日月,生死何足論;
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
為此,他莊嚴宣誓,要效法這些高揚民族氣節(jié)的英烈,義不帝秦,為國盡忠:
顧此耿耿在,仰視浮云白。
悠悠我心憂,蒼天曷有極。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
風(fēng)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