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僑網(wǎng)消息: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27日在東亞透視欄目刊發(fā)署名黃彬華的退休資深報人文章《漢字在日本就沒簡化嗎?》對漢字在東亞的發(fā)展以及地位、作用進行闡述,該文也指出,要將簡體字加以廢除,回到古老的繁體字時代去,這不僅是開歷史的倒車,也是把13億人前途當兒戲的妄動。
文章摘錄如下:
日本、韓國、越南等過去的漢字文化圈國家越來越重視漢字,但并不等于就能廣泛使用或理解“中文”,何況“入籍”異國的漢字已經(jīng)變得面目全非,單靠漢字能促進文化交流之說并不真切。更嚴重的是,朝令夕改,不僅勞民傷財,也是破壞國際信譽的行為,絕對不能兒戲。
中國漢字從繁到簡,其實是歷史的必然。日本明治維新、中國五四運動,當時產(chǎn)生強烈的廢棄漢字思維,一是東方落后于西方的現(xiàn)實,二是機械化才能迎頭趕上的新認識,即使沒有奢望再度崛起,也曾期望能擺脫被殖民被奴役的命運。事后證明,廢除漢字不僅不現(xiàn)實,而且是過分極端的行為。過后日本采取了限制漢字使用的策略,中國則從大規(guī)模簡化漢字著手,推廣白話文和普通話,如果中國沒有這些革新過程,就絕對不可能有今天的崛起現(xiàn)象。
電腦的出現(xiàn),特別是日本率先研制漢字字庫成功,不僅讓人重新認識漢字與生俱來的強韌生命力,還為它打開了鳳凰涅槃的大門,雖然不保證廢除漢字論已經(jīng)壽終正寢,至少在現(xiàn)階段已沒有人再提廢除漢字問題了。
借鑒日本的經(jīng)驗
漢字是中國的發(fā)明,漢字文明不僅讓中國一統(tǒng)“天下”,也讓當時的近鄰國家加速文明開化,其中享受漢字文明恩澤最深最豐的國家就是朝鮮、日本和越南。日本受到中華文明的影響,不僅文化和社會有飛躍的發(fā)展,事實上也曾對漢字文化圈有過不能抹煞的貢獻,很多漢字的科學、社會學、醫(yī)學等現(xiàn)代詞匯,就是日本的再創(chuàng)造,然后回饋中國的。
中國漢字簡化,一是歷史的必然,惟有簡化才能提升;二是借鑒日本經(jīng)驗,以實現(xiàn)加速現(xiàn)代化和國家發(fā)展目標。很多人忽略一個歷史事實,以為簡體字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發(fā)明。其實,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的1935年,當時蔣介石政府就認為,漢字簡化是必然方向,責成當時教育部長王世杰進行文字改革。同年8月,國民政府以教育部名義頒布第一批《簡體字表》(324字),但遭到國民黨極右派的阻撓,不到半年即遭通令暫緩執(zhí)行。
1955年,雖然蔣介石已退守臺灣,依然主張漢字必需簡化才有前途。時任國民黨中央黨史編纂會主任的羅家倫,奉旨發(fā)表《簡體字之提倡甚為必要》,同樣又遭民粹派強烈反對,蔣從此也就不再提簡體字計劃。
首批《簡化字總表》
至于在大陸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周恩來領(lǐng)導的文字改革委員會積極推動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制定和推行拉丁(羅馬)拼音方案等具體工作。1956年1月公布首批簡化字515個,簡化偏旁54個;后來以此為基礎(chǔ),于1964年推出包含2235個簡化字的《簡化字總表》(占3500個常用字一半以上)。
這些簡化字,有些是回頭使用的筆畫較少的古字,或?qū)ㄖ械牟輹、行書加以楷書化,也有民間原本使用的簡筆字,也包括一些新造字。此外,也將一些異體字加以整理,以“從俗”或“從簡”原則,將意義相同或近似的異體字規(guī)范化,或直接將發(fā)音相似的幾個字拼用一字。
結(jié)果,《簡化字總表》2235個字,平均每個字10.3劃,而被取代的繁體字平均為16劃。通過同音替代辦法,減少了102個繁體字。當然也有一些缺點,包括同音替代合并過度簡化等問題,甚至被人指責,簡化過程太粗糙、違背漢字的藝術(shù)性和科學性等等。
流落在日本的漢字又有怎樣的命運呢?日本至今仍是中國之外,唯一最多人使用漢字的國家。過去,日本人崇拜漢字,感激漢字帶給他們文明與進步,但后來不僅懷疑漢字拖累了日本,還憎恨漢字像枷鎖般讓日本文字一直處于不倫不類的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