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雜劇
中國的戲曲在經(jīng)歷了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之后,到元代(公元1206—1368年)形成了“元雜劇”。元雜劇把音樂、歌舞、表演、念白融于一體,是比較成熟的戲劇形式。 元雜劇的興盛,使元代成為中國戲曲史上的黃金時代。當時有姓名記載的雜劇作家就有200多名,有記載可查的雜劇劇本有700多種。元雜劇從很多方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表達了人民大眾反抗壓迫、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關漢卿是元代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劇作家,他一生寫了60多部雜劇,現(xiàn)存的還有18部。關漢卿的雜劇大多表現(xiàn)了下層婦女的苦難和斗爭,歌頌了她們的機智和勇敢。他的代表作《竇娥冤》是元雜劇中最著名的悲劇。劇中描寫了善良的女子竇娥,遭到壞人陷害,被官府關進監(jiān)獄,最終含冤被殺的故事。這個悲劇深刻地表現(xiàn)了作家對社會的不滿,對弱者的同情。關漢卿的創(chuàng)作對后世戲曲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他不僅是中國偉大的戲劇家,也是世界文化名人。 王實甫也是元代著名的戲劇家,他一生寫了14種劇本。他所創(chuàng)作的《西廂記》,是中國古典戲劇的杰作。劇本描寫了崔鶯鶯和張生的愛情故事,歌頌了他們追求自由婚姻、反抗封建禮教的精神,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的主題。劇中鶯鶯、張生、紅娘的可愛形象,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 除此以外,元代著名的雜劇作家還有馬致遠、白樸、鄭光祖、紀君祥等。 元雜劇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可以與唐詩、宋詞相提并論。元雜劇中的許多劇目一直到今天仍在戲劇舞臺上上演,有的還被拍成了電影和電視劇,影響十分廣泛。18世紀,元雜劇《趙氏孤兒》曾流傳到歐洲,被改編成《中國孤兒》,受到了世界的矚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