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甲戲
高甲戲又名“弋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是閩南諸劇種中流播區(qū)域最廣、觀眾面最多的一個(gè)地方戲曲劇種,源于明末清初閩南農(nóng)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shù)的化裝游行。 高甲戲以武戲、丑旦戲和公案戲居多,演出劇目分為“大氣戲”(宮廷戲和武戲)、“繡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生旦戲較少。它的角色,原來只有生、旦、丑,后來又逐漸增加了凈、貼、外、末和北(凈)、雜二色,俗稱“九角戲”。高甲戲的表演藝術(shù),一部分來自梨園戲和木偶戲,一部分來自弋陽腔、徽戲和京劇。初期節(jié)目沒有固定的腳本,演員唱做較自由,沒有一定的臺(tái)位,演出時(shí)間可長(zhǎng)可短。 高甲戲的音樂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調(diào)”和民間小調(diào),以南曲為主。使用的樂器,分為文、武樂二種。伴奏樂器以管樂、嗩吶為主(解放后改用琵琶為主),此外還配有橫笛、二弦、三弦等。打擊樂器及其打擊方法與京劇相同。丑旦戲或輕松場(chǎng)面加用雙鈴、響盞等。代表劇目有《桃花搭渡》、《掃秦》。 圖片來源:“閩南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