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是中國的國粹,是流行于全國的重要劇種之一。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清乾隆55年(公元1790年),原來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4個徽調(diào)班社,陸續(xù)進京演出,同來自湖北的漢調(diào)藝人合作,相互影響,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diào)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間曲調(diào),逐漸融合、演變,發(fā)展成為京劇。其音樂基本上屬于板腔體,唱腔以徽調(diào)的二黃和漢調(diào)的西瓜為主,所以舊時稱之為“皮黃”。另有西皮反調(diào)(即“反西皮”)、二簧反調(diào)(即“反二簧”)以及南梆子、四平調(diào)、吹腔、高撥子、南鑼等唱腔。伴奏樂器以京胡為主,二胡、月琴、三弦為輔。有的唱腔及樂曲以嗩吶、笛等伴奏。打擊樂器有單皮鼓、檀板、大鑼、小鑼、鐃鈸、堂鼓、星子等。京劇表演講究唱、念、做、打并重,常用虛擬動作,重視情景交融,聲情并茂。
京劇自產(chǎn)生以來,曾有過許多名稱,如“亂彈”、“簧調(diào)”、“京簧”、“京二簧”、“二簧(二黃)”、“大戲”、“平劇”(北京曾稱為北平)、京戲等。京劇傳統(tǒng)劇目有上千個,流行的有《將相和》、《群英會》、《空城計》、《貴妃醉酒》、《三岔口》、《拾玉鐲》、《打漁殺》等。京劇名稱計有:亂彈、簧調(diào)、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黃)、二簧(二黃)、大戲、平劇、舊劇、國劇、京戲、京劇等。
京劇行當大體分為生旦凈丑4個行當,每一個行當還都可以細分,如生分為老生,演中老年男性;小生,演青年男性;娃娃生,演小男孩;武生,演武戲中的男性。小生中又可分為扇子生,翎子生,武小生,窮生等。旦行中分為花旦、青衣和老旦。武戲中有武旦和刀馬旦。一般情況下,各個行當有其相對應的角色。
京劇臉譜,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種特殊的化妝方法。由于每個歷史人物或某一種類型的人物都有一種大概的譜式,就像唱歌、奏樂都要按照樂譜一樣,所以稱為“臉譜”。關于臉譜的來源,一般的說法是來自假面具。京劇臉譜是根據(jù)某種性格、性情或某種特殊類型的人物為采用某些色彩的。京劇臉譜的色畫方法,基本上分為三類:揉臉、抹臉、勾臉。臉譜最初的作用,只是夸大劇中角色的五官部位和面部的紋理,用夸張的手法表現(xiàn)劇中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以此來為整個戲劇的情節(jié)服務,可是發(fā)展到后來,臉譜由簡到繁、由粗到細、由表及里、由淺到深,本身就逐漸成為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以人的面部為表現(xiàn)手段的圖案藝術了。
京劇流派四大須生的余、言、高、馬,都是在繼承譚、孫、汪等前輩的基礎上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在長期的演出中逐漸形成了簡約明快的余派,委婉俏麗的言派,高亢挺拔的高派,瀟灑飄逸的馬派。四大名旦的梅、尚、程、荀則是在繼承陳德霖、孫怡云、王瑤卿等前輩藝術的同時結(jié)合自己的本身條件發(fā)展成莊重深邃的梅派,矯健流暢的尚派,深沉含蓄的程派,自然質(zhì)樸的荀派。三大名凈的金、郝、侯則是在學習何桂山、黃潤甫、金秀山等前輩的基礎上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發(fā)展成以重唱工的金派銅錘、以“架子花臉銅錘唱”為特點的郝派架子花臉和以表現(xiàn)人物精氣神為特征的侯派架子花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