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
中國的衣冠服飾歷史上可追溯至三皇五帝時代,大約在夏商時期服飾制度初見端倪,到了周代漸趨完善,并被納入“禮治”范圍。當時的服飾依據穿著者的身份、地位而有所不同。 商周時期,服飾形式主要采用上衣下裳制,衣用正色,即青、赤、黃、白、黑等五種原色;裳用間色,即以正色相調配而成的混合色。服裝以小袖為多,衣長通常在膝蓋部位,腰間則用條帶系束。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一種名為“深衣”的新型連體服飾。深衣的出現,改變了過去單一的服飾樣式,故此深受人們的喜愛,不僅用作常福、禮服,且被用作祭服。在戰(zhàn)國時期,胡服的誕生打破了服飾的舊樣式。胡服的短衣、長褲和革靴設計,善于騎射,便于活動,廣為盛行,“胡服騎射”成為佳話。
先秦時期的鞋履,主要有履、舄、鞋、靴等形制。諸履之中,以舄為貴。周代君王之舄有白、黑、赤三種顏色,分別在不同場合穿著。鞋是一種高幫的便履,以皮革制成;靴則是胡人騎馬射箭時所穿,后來被漢人逐漸接納。
 西周貴族服飾
春秋戰(zhàn)國服飾
圖片來源:萊蔓服飾網/甌派服飾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