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拳
明末清初時,山東有王郎者(有稱王朗者)到少林寺學藝,藝成后與韓通斗,斗敗及于樹下休息,苦思破敵之法。見一螳螂緣樹而下,乃以劃草戲之。螳螂則以一刀勾一刀打,轉變有度,閃轉靈活,乃攜螳螂回寺,終日試之,而研究出勾摟刁采等螳螂手法。 一日在樹下練習時,有一猿猴取其衣,乃追猿猴而不得近其身,追逐很久,猿猴才棄其衣而去,王郎思之良久,摹仿猿猴之足跡,變換之角度,而研究出猴之步法。至此王郎之螳螂拳初步形成了。 不久,即有人寫出拳譜。第一篇為“十八羅漢短打序”,其中說:短打者,少林福居禪師所著也,注釋詳確,義理精通……。并有“短打要論”,“八打八不打”,“八剛十二條”、“長拳即短打,短打要長拳”等等。練螳螂拳者“以此為總譜,或稱為老譜”?梢姰敃r螳螂拳只有一種。以后一傳再傳,逐漸演變,遂分為三大派了。此三大派,逐派敘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