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漢語教學對教師文化素質(zhì)的要求
在日前舉行的首屆世界漢語大會上,來自世界30多個國家的400多位漢學家和漢語教師圍繞“世界多元文化架構下的漢語發(fā)展”這一主題,就“多元文化交融與漢語需求”、“新時期漢語教學的運作機制”、“國際第二語言教育發(fā)展前景”等進行了深入的研討。此外,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也同時舉行,與會者各抒已見, 提出了許多很好的意見和建議。我認為,目前中國的對外漢語教學,除了要加強學科建設、教學模式研究、教材建設等工作之外,還應加快師資培訓工作,尤其重要的是,要切實提高教師自身文化素質(zhì)和水平。其中最為關鍵的是,要全面、系統(tǒng)地掌握好漢語言的知識,漢語言的特點和規(guī)律,努力提高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素養(yǎng)。在一定意義上講,這是我們做好對外漢語中教學工作的基礎和前提。 語言是促進人類相互交往和交流思想的最基本的工具。漢語言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優(yōu)美、最豐富的語言之一,其起源距今已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了。經(jīng)過不斷地演變和發(fā)展,漢語言漸漸成熟完善,形成了完整而科學的體系。它是我們祖先智能的結(jié)晶,是中華文明賴以存在的基礎。依靠漢語言,中華文化才得以流傳和發(fā)揚光大。漢字本身就有十分豐富的文化積淀,它與英、法、俄、西班牙等拚音文字不同,是一種形體與意義緊密結(jié)合的表意文字。它起初就是一個個象形圖畫,由這些字形就可知其所代的事物。以表示“成年男子”的“夫”字為例,古時童子蓄發(fā),成人后則披發(fā)帶簪,在“人”象形上加“簪”的象形一(其并不表示一),則形象地表示出“成年男子”之意。“眾”字是“三個人在一起”的意思,表達出了人多的含義。而在“刀”上加一點,則表示刀鋒之所在,傳達出“刃”的意義。隨著人們認識事物水平的提高,抽象思維的發(fā)展,以及書寫材料的變化,漢字形體隨之也發(fā)生了變化,但一直未偏離以象形為基礎、以形聲為主要造字法的道路。漢字的演變經(jīng)歷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宋體等階段,人們在造字用字的過程中,不斷總結(jié)歸納漢字造字和用字的方法和理論,《周禮·地官·保氏》中就有“六書”之說,而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則對漢字的構造方法和音義系統(tǒng)進行了全面的闡釋,把“六書”定義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以上所述,只是漢語言的內(nèi)容之一。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掌握語音學、語源學、語義學等方面的知識,并有機地融入教學之中。不僅要掌握現(xiàn)代漢語,而且還要掌握古代漢語,兩者其實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這樣可以使學習者了解漢語言的起源、發(fā)展過程,了解常用漢字的用法、作用,體會到漢語與其本國語言之不同,領略漢語言之美,激發(fā)學習熱情,提高學習趣味。他們的漢語水平提高了,才能通過漢語來了解、認識和學習中國文化,而不僅僅只是會講漢語和書寫漢字。 近年來,漢語的應用價值在國外不斷提升。一些留學生認為,學會漢語可以創(chuàng)造就業(yè)機會,找到工作的機會大大增加,因而他們在通過語言關后還學習科技、經(jīng)濟、管理、法律等應用學科。但學習漢語言、中醫(yī)、中國戲曲等傳統(tǒng)學科的留學生,仍占據(jù)著較大的比重。這種狀況在一定時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對于對外漢語教育來說,中華文化傳授的內(nèi)容,不是減輕了,而是隨著學習者人數(shù)的增加、學習者水平的不斷提高而加重了,對于教師來說,要求也更高了。例如,有的學生不僅問教師“數(shù)九寒天”為什么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jié),還問“冬至”及“農(nóng)歷”的來歷,以及農(nóng)歷與公歷有什么不同。問題看似簡單,但并非每個老師都能當場準確回答。另一例,“泰山封禪”。泰山海拔1545米,在五岳之中只列第三,為什么古代帝王封禪偏偏選中泰山而不選擇海拔比泰山高的華山和恒山呢?為什么泰山被稱為“五岳之長”或“五岳獨尊”呢?要回答學生的這些問題,必須要向他們講述中國古代的“陰”、“陽”觀念。“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范疇,是指宇宙中貫通物質(zhì)和人事的兩大對立面。按照這一觀念,南為陽,北為陰,太陽升于東方,東方為云蒸霞蔚、萬物更新之地,處于東方的泰山因而便成為了天之象征和吉祥之地,故此,古時帝王在登基或太平之歲,便在這里祭祀天地,祈求朝綱延續(xù),天下太平。還需說明的是,帝王在泰山祭祀天地與在天壇、地壇天地祭祀不同!胺舛U”之意,“封”是指在泰山上筑土為壇祭天,以報天之功,“禪”是指在泰山下小山上除地,以報地之功。對這些中國文化方面的基本知識,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師應該也必須掌握。對于中國傳統(tǒng)的哲學思想、文學、宗教、科技、繪畫、雕塑、書法、建筑、工藝美術、音樂、民俗等方面的知識,都要多加學習和研究,并融會貫通。 目前,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以及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漢語熱”在全球持續(xù)升溫。據(jù)來自第八屆漢語教學討論會的消息說,目前世界上通過各種方式學習漢語的外國人已超過3000萬,100多個國家的2300多所大學開設了漢語課程。在東南亞,許多國家要求在中小學開設漢語課程,在歐美國家,學習漢語的人數(shù)增幅每年保持在40%左右。英國制定了中學漢語教學大綱,法國正在積極推動中學中法雙語教育試驗計劃。美國猶他州政府還以特別立法的形式規(guī)定從2001年起猶他州公立中學全面普及漢語教育。據(jù)報道,德國的漢語教學已滲透到其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各個層面,有20所大學設有漢語系,50所院校開設了漢語專業(yè)或中國問題研究專業(yè)。2004年全德各大學有6000多名新生報學漢語,但由于師資缺乏,許多院校不得不將漢語列為名額限制專業(yè)。筆者在歐洲留學和講授漢語時,發(fā)現(xiàn)在當?shù)貪h語教師難找,而受過專業(yè)訓練的優(yōu)秀漢語老師更難找。為推動國際上對外漢語教學和漢語普及事業(yè),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制定了《國際漢語教師中國志愿者計劃》,并于2004年4月實施。另外,海外“孔子學院”計劃也開始實施,并在韓國、美國、瑞典等國家先后設立。在未來的數(shù)年內(nèi),中國還要在海外開設100所孔子學院。這些措施,將有力地推動漢語的國際化發(fā)展。但需要提出的是,無論是國際漢語中國志愿者,還是應邀到海外孔子學院任教的中國教師,自身除了要具備豐富扎實的漢語言知識、全面系統(tǒng)的中國文化知識和較高的外語知識外,還必須具備世界文化、歷史等多方面的基本知識素養(yǎng),對學習者所在國的宗教、歷史、哲學思想、文化、風俗等,更要予以尊重、了解和研究。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教學的目的性、針對性和有效性,才能真正做好漢語對外教學工作。(來源:光明日報/作者:吳竟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