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為什么東南飛?
教留學生是一件很難但也很有趣的事情——從教學實踐看,我往往根據(jù)文化背景的不同,把留學生分成東方和西方兩大撥,因“方”施教。 “西方”留學生一般來自英、美、法、德等國家,學漢語膽子大,不怕說錯也不怕被笑話,教的時候在激發(fā)他們的主動性上不必怎么費力氣,但得一個聲母一個韻母地反復領讀,不斷糾正他們的“洋”發(fā)音。給他們上課,我說的最多的句子是:“Repeat it!”當他們有疑問時,我回答也比較省事——和他們比較容易用英語交流,況且他們的英語“正宗”,我也正好可以向他們學幾招,一帶兩便,不亦樂乎?! 但如果是來自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國家的“東方”留學生,我就只能更多地寄希望于“手談”了——準備一大迭白紙,中文、英文和拼音一起使上,還又涂又畫的,才能達到交流的目的。因為這些留學生的英語水平往往不如中國學生,尤其是發(fā)音,受他們母語的影響,很不容易聽懂。 不過,“東方”留學生畢竟和我們國家有相近的文化背景,在解釋漢字的構成、意義等方面,比較省力。成語是中文里比較難的部分,中國學生也往往犯怵,更甭提外國人了。比如解釋“胸有成竹”,我往往使盡渾身解數(shù)也未必能讓西方學生不犯迷瞪,但對日、韓學生解說成語的“本事”和含義就相對輕松得多了。所以,這些學生中往往有一些是真正熱愛中國文化的,有的還有頗深的了解。例如有個叫趙鏞晃的韓國學生,漢語口語已經很不錯,除了語速慢一些,不知道的人一般聽不出來他是外國人。他喜歡書法和篆刻,已經收集了好幾百方品位頗不壞的印材,還買了架古琴彈著。于是,他主動來旁聽我給中文系學生開的中國古代文學課,還表示能聽懂百分之七八十,我倒并不十分驚訝。但西方學生中愛好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就少了,漢語學得好的往往表現(xiàn)在“實際”的方面,比如有個芬蘭女學生四聲雖然咬不太準,但到絲綢市場討價還價的本領卻比我還強呢! 不過,當一個喜歡詩歌的留學生拿著《古詩選》問我:“為什么孔雀一定要東南飛?”我傻眼了,不得已耍了個花腔:“因為‘西北有高樓’!”(郭梅/錢江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