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內不足課外彌補
自從“少教多學”的教育理念提出來后,中小學的課文都作了不同程度的刪減。事實上,對于修讀高級華文的學生來說,原本的教材并不算多,刪減之后便感到不足。課內不足,自然就得向外尋求彌補。 “課內不足課外彌補”的最大問題是,教材往哪里找?是否適合本地學生?筆者從幾年的實踐經驗中發(fā)現,尋找課外教材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中國的一些文摘刊物。 中國的絕大部分雜志,都可以通過新加坡書局訂閱,價格也算合理。一些中國暢銷雜志如《讀者》、《青年文摘》、《中文自修》等,文章都是從全國各地的報刊雜志中精選出來,不僅文筆精美細膩,而且具有思想性,并能激發(fā)學生向上向善,無論是語言文字方面或者是思想意識方面,都能對莘莘學子起到正面積極的作用,使學生在學好華文的同時,潛移默化的受到中華文化的熏陶,一舉兩得。 二、互聯網上美文無數。 直到現在,還有人視互聯網為洪水猛獸。事實上,如果正確利用互聯網,可以輕而易舉的獲取很多有用、有價值的資料,而且互聯網上的文章大都把握了時代的脈搏,具有新鮮感,與新新人類聲氣相投,學生們自然而然非常喜歡。當然,教師應該起到沙里淘金、去蕪存菁的作用,憑著自己多年教書的經驗和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從浩瀚無邊的互聯網上數不清的文章中,找出真正有用且有教學價值的文章,應用于教學方面。 三、新加坡的華文報紙,也提供了不少非常有益的教材。 例如《聯合早報》的言論版、早報現在,尤其是特地為中學生開設的“爆米花”版,以及《新明日報》的“非常話題”版、《聯合晚報》的“言論街”等,都時?且恍┚实奈恼拢務摃r事,關注民生,而且也常有精美的人生小品,與學生的學業(yè)、生活等息息相關,能引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材的來源解決了,教師還有一個再加工的過程。對于教師來說,對文章采取“拿來就用”的態(tài)度,顯然不妥。應用于教學的文章,應該是修改稿,而不是原稿。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需要、目標、對象,針對文章進行增刪修改,這個程序雖然繁瑣,耗費不少時間,但必不可少,而且這種修改必須如鹽著水,水無痕跡,但其中已有鹽味。這所謂的鹽味,就蘊含了教師獨到的匠心。 大量課外教材的補充,不僅能彌補課內教材的不足,同時也能引發(fā)學生學習華文的興趣,切實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華文水平。(來源:新加坡聯合早報/作者:王文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