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人全力培養(yǎng)子女雙語能力
文/蘇嫻雅 周末清晨,天空還飄著細雨,來自廣州的李姓夫妻起了個大早,匆匆趕到溫哥華市西區(qū)一個預售屋的展售處,發(fā)現(xiàn)門還沒開,但門口已排了長長的隊伍,絕大多數(shù)都是來自中國的同鄉(xiāng),大家很有默契地正在做同一件事,搶買大學旁的公寓,讓自己的孩子能進入最好的學校就讀。 選好學區(qū) 買屋一擲千金 95間售價在千萬元以上的公寓,就這樣在八小時內(nèi)被搶購一空。這些在寒風中苦立,連房子的影子都沒見到,就拿出大把鈔票下訂的男男女女,對房屋公司所提出的第一個問題都是:“溫哥華最好的公立學校是哪一間?怎么樣才能進去?” 華人父母這種一擲千金的魄力,上了《溫哥華太陽報》財經(jīng)版的頭題,來自中國大陸的新移民,儼然成為高價公寓新買家。走進溫哥華西區(qū)名校,你會發(fā)現(xiàn)80%-90%以上的學生都是黃臉孔。 “名校逼得緊,將來比較有競爭力,就算擠不上一流大學,光憑著英文與中文雙語能力,就可以活下去了!眮碜韵愀鄣膼蹅愓f!按蠹覟槭裁匆泼,還不是為了孩子,在臺北我們一樣打聽學區(qū),這樣的心態(tài)都一樣。而且好學區(qū)的房子不管是買或租都貴,能住在那里的人都是高收入者,他們對孩子的教育都很重視!币矊⒑⒆铀腿朊5哪仙饺藟劢(jīng)理吳麗珍說。 二度回流 再演移民故事 為了讓自己的孩子中英文俱佳,兩岸的傻父母們不但忙著擠入好學區(qū),還不斷上演出走、回流、二度出走、二度回流的移民故事。劉查理一家剛到溫哥華時,全家存款只有8000美金,靠著省吃儉用苦干實干,如今擁有房子車子存款及大筆現(xiàn)金,本來他們打算永遠定居在溫哥華,但看到就讀中學的一雙兒女連一個中文字都不會寫,劉查理毅然決然接受了上海一家公司的聘書,把全家?guī)Щ刂袊f:“讓他們打打中文底子,光靠周末補2小時中文是不夠的,這年頭只會英文不會中文,一點優(yōu)勢也沒有! 類似的故事也發(fā)生在臺灣移民父母身上,在大學任教的蔡教授,每年夏天都帶二個擁有加拿大籍的女兒,到溫哥華學二個月英文,朋友們有樣學樣,也央求他幫忙把其它人的孩子一起帶出去。幾年下來,這個非正式的“游學團”,人數(shù)已從最初的三人、五人增加到十余人,浩浩蕩蕩的十分熱鬧。 為了孩子寧當空中飛人 在金融界服務的安德森,八年前曾陪妻子及一對雙胞胎兒子移民加拿大,在安頓好家人的生活之后,他當了好一陣子的“空中飛人”,在妻兒分別取得加拿大國籍后,全家總算在臺灣團圓過了三年,兒子們也有系統(tǒng)地學了中文,F(xiàn)在,妻子又帶兒子們到溫哥華讀高中,沒有取得加拿大籍的他,只能繼續(xù)當空中飛人。安德森說:“我的兒子們在臺灣很平凡,但一到了海外就變得很杰出,做父母犧牲一點當然值得! 事實上,大部分的移民爸爸,為了兼顧事業(yè)與家庭,都飛得又忙又累。但只要一想到孩子們將來能擁有中英兩項語言優(yōu)勢,可以在全球化的潮流下,站在比別人更有利的位置上,還是愿意傻傻地燃燒自己。 (來源/中國時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