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龜”為什么要向“土鱉”過渡
國門洞開,開放之風勁吹。有著海外學成歸來背景的青年俊杰大都被稱為“海歸派”亦被戲稱“海龜派”。因為接近了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領域,具有高端的知識結構,掌握當今最前沿的研究課題,具有與國際接軌的管理水平……當“海歸派”回到本土時,“海龜”超出常人的實力和優(yōu)勢明顯強于在本土成長的青年學人——亦戲稱“土鱉”。“海龜”高于“土鱉”這似乎是不爭的事實。 然而,一位一年前回國在北京中關村創(chuàng)業(yè)的“海歸派”卻說:“這一年來,他主要是完成從‘海龜’向‘土鱉’的過渡。”大多數人都會奇怪,因為按一般道理這是講不通的——“先進”為什么要向“落后”學習? 很偶然,又聽到一位公司老總講的一個故事。 這位老總的公司剛開張時,他招聘了一位“海龜MBA”當助手。此人儀表堂堂,口才頗佳,言必稱全球化,其寫作能力也很驚人———一夜之間可以拿出幾萬字的咨詢方案。但是他的方案卻屢遭客戶的否決,公司因此流失了大量業(yè)務。曾有客戶拿著這個“海龜MBA”的方案擊節(jié)贊賞:“太有思路了,只是得等我們公司進入世界500強以后,才用得上!焙髞恚@個“海龜MBA”與老總分手時連連感嘆:自己只不過是“虎落平陽”罷了。 大約以我們的想法,“海歸派”——“海龜派”的思路總該是最先進的,但老總的故事得出的卻偏偏是相反的結論。 更令人回味的是兩個“海龜”,一個自愿地向“土鱉”過渡,一個卻不情愿地淪為“虎落平陽”。 古人說:“因形用權,則不勞而功舉!币虻刂埔、因時制宜、因事制宜,其實就是生活中最重要的辯證法。所以,相比較而言,坦然向“土鱉”過渡的“海龜”的確很有頭腦。他沒有擔心自己向“土鱉”的過渡會不會在面子上尷尬,而是立足國情,來研究中國的具體事情,這不僅是一種務實的態(tài)度,而且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境界——將自己從海外多年積累的知識重新聚合、置換、碰撞,從而迸發(fā)出創(chuàng)造的火花,從而醞釀出有的放矢的思路。而言必稱全球化的“海龜MBA”篤信“洋教條”,走“生搬硬套”的路子,當然走不通。 由此讓人聯(lián)想到,近來國內頻頻邀請世界級大師來中國演講——或是聲名顯赫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或是世界頂級的數學大師,或是風險管理領域的領軍人物……講演熱熱鬧鬧,票價也高得驚人,但即便是“高端聽眾們”卻也鮮有人聽得明白一二。倒是經濟學家樊綱說得還算實在:“相對于許多現(xiàn)實經濟現(xiàn)象和問題,這些經濟學界大師級人物所研究的理論確實比較抽象,因為那與諾貝爾獎評價標準有關……”對于正在走科學發(fā)展之路的中國而言,為滿足一睹“世界大師風采”的好奇心,倒不如把心思放在著力解決制約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問題上;一味追捧熱鬧而轟動的“世界大師演講”效應,倒不如腳踏實地地琢磨琢磨中國急需解決的“三農”問題…… 開闊眼界,站在高端,無疑是必要的,尤其對領軍人物、知識精英而言;但立足中國國情,了解、把握中國現(xiàn)實發(fā)展中亟須解決的具體癥結,避免不切實際的空想,更是青年學人脫穎而出,有所作為的關鍵。(來源/中國青年報,作者/司徒夏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