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華僑村的蛻變:從“寂寞孤島”到“文化綠洲”
□本報記者 卞軍凱 通訊員 易振環(huán) 實習生 陳建雄
莆田市城廂區(qū)華亭鎮(zhèn)園頭村是一個四面環(huán)繞著母親河木蘭溪的小島,村民們曾要靠擺渡小舢板才能出行。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交通閉塞、面積狹小的村莊,卻走出了3000多位下南洋的華僑。幾十年來,村里的后輩接連進入高等學府深造,不斷涌現(xiàn)出作家、畫家、教授,甚至中科院院士,被譽為“文化綠洲”。從“寂寞孤島”到“文化綠洲”,是什么讓這個華僑村發(fā)生了這樣的蛻變?偏僻鄉(xiāng)村究竟該如何進行文化建設?
窮則思變 白手起家
初冬,走進園頭村,記者在村部前的小廣場上看到,許多村民正在晾曬長長的線面。線面是園頭村最有名的特產(chǎn),家家戶戶都會做,更是許多海外華僑的至愛。如今,這一根根細長的線面仍牽動著華僑的心,每年冬季都有華僑回鄉(xiāng)來預訂或請人捎帶線面。
園頭村只有3個自然村、3200多人,但在馬來西亞等地的華僑就有3000多人。一個偏僻、孤寂的小山村,怎么會走出這么多華僑?園頭村村支書龔以松告訴記者,因為那時窮,所以村里人只能跟著同鄉(xiāng)接連出洋謀生,才有了數(shù)以千計的華僑群體。
據(jù)了解,園頭村從明朝開始就有人下南洋,后來一個帶一個,成為城廂區(qū)的“華僑第一村”?!澳切┤A僑剛到馬來西亞時,因為沒有手藝、沒有資本,很多人是靠做線面、賣線面站穩(wěn)了腳跟的?!眻@頭中學老校長陳金霖介紹說,后來華僑們開始種棕櫚樹、賣棕櫚油,有的經(jīng)營腳車店,并慢慢轉(zhuǎn)型為摩托車店、汽車配件公司,他們的工作、生活范圍也不再局限于馬來西亞,有些華僑二代、三代去了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等地開創(chuàng)新事業(yè),于是園頭村的華僑群體逐漸壯大起來,并開始反哺家鄉(xiāng)。
反哺桑梓 自主辦學
在莆田市圖書館有一面墻,墻上是“莆籍院士榜”。其中,最年輕的院士是出生于1964年的中科院院士龔旗煌,他15歲時以莆田高考理科狀元的優(yōu)異成績考入北京大學,是北京大學首批長江特聘教授。龔旗煌的老家就在園頭村。據(jù)了解,1949年以來,園頭村培養(yǎng)的大學生達千人以上,其中博士生、碩士生有50多人。為何一個小小的園頭村有如此大的能量?
“家貧子讀書是園頭村華僑信奉的祖訓?!饼徱运杀硎荆?jīng)連溫飽都難以解決的園頭村華僑,在經(jīng)濟狀況有了好轉(zhuǎn)之后,最先想到的便是興辦學校。
上世紀50年代,旅居海外的華僑創(chuàng)辦了園頭中學,改變了園頭村只有小學,讀中學要坐船出島的歷史。后來,在1992年園頭大橋通車后,還整合了附近村莊的幾所中學。如今,這所學校是華亭鎮(zhèn)頗為重要的文教中心。
“園頭村曾是一座孤島,華僑們在家門口辦學校,解決了學生的出行、食宿等難題,園頭村能涌現(xiàn)出這么多優(yōu)秀學子,華僑們功不可沒?!标惤鹆馗锌卣f,除了興辦學校,園頭村華僑還設立了獎學金,激勵后輩讀書成才。
如今,小小的園頭村早已遠近馳名,培養(yǎng)出了一批院士、教授、畫家、作家等。
“現(xiàn)在,我們村的人口結(jié)構(gòu)很有意思,華僑有3000多人,在外地讀書、工作的村民有3000多人,留在本地的村民也是3000多人,各占三分之一?!饼徱运烧f。
設置獎項 提攜新人
云里風原名陳春德,是園頭村最有名氣的華僑。15歲時,他前往馬來西亞謀生,后來成為馬來西亞知名華文作家。
聊起云里風,園頭村村民說得最多的不是他的名氣或地位,而是他設立的文學獎。
上世紀90年代,云里風回莆田訪問時發(fā)現(xiàn),莆田的文學創(chuàng)作氛圍淡薄,作品的創(chuàng)作水平和數(shù)量也不盡如人意。于是,他在1994年設立了“云里風文學獎”,并在2004年增設了“云里風校園文學新人獎”,每年各評一次,專門獎勵、提攜家鄉(xiāng)的文學新人。
“他不僅設立文學獎,而且每年都回來參加頒獎儀式,親手把證書和獎金頒發(fā)給獲獎者。”“云里風文學獎”理事會副理事長龔玉瑞介紹說,今年的“云里風文學獎”及“云里風校園文學新人獎”,云里風第一次沒有出現(xiàn)在頒獎儀式上,因為已由另一位馬來西亞莆籍華僑來接力。
龔玉瑞表示,云里風現(xiàn)已83歲,他希望自己設立的文學獎能接力傳承下去,讓家鄉(xiāng)的學子有機會、有渠道實現(xiàn)抱負,更希望家鄉(xiāng)的學子多讀書、讀好書,以書為鏡、明白事理。
“文學是一種力量。從園頭村走出的華僑,看到了這一點,興學辦校、獎掖后進,并一代代接力?!逼翁锸形穆?lián)主席王金煌說,如今“云里風”已成為莆籍僑胞扶持家鄉(xiāng)后輩的代名詞,每年的文學獎評選都是莆田乃至福建文壇的一件盛事,不少獲獎青年已成長為莆田文學界的中堅力量,讓莆田本土文化更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