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西街百年老店鵬山堂 一劑吊膏饋古城(圖)

東南網(wǎng)6月7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吳月芳 呂波 文/圖)西街231號是家中草藥店,店招是方片串成的旌旗模樣,“劉鵬山吊膏”五個字,風(fēng)來時搖曳,風(fēng)止時舒展。
開元寺東塔下,“鵬山堂老祖鋪”傳到掌柜劉榮飛,已是第三代了。門前的行道樹,從柳樹換成了刺桐,又從刺桐換成了香樟,老鋪伴著劉榮飛從少年變成六旬漢,這些年幾乎沒怎么變過:裝草藥的葭芷,練藥膏的鼎,蓋印章的老木戳,甚至來看跌打風(fēng)傷的,都是那么些懷舊的老伙計。
老鋪門口的鐵架上,咸草編制的葭芷里,放著長長短短、模樣各異的藥材。循著這些上世紀(jì)80年代采購的葭芷,劉榮飛的話匣子打開了。

老店老主顧 細(xì)心換信任
公交車從鋪前駛過路過,司機(jī)朝劉榮飛微笑地?fù)]揮手寒暄,“這是今天的第二趟了!”
西街的老鄰居走累了,走進(jìn)店里借張凳子歇歇腳,“你看看我這腳是不是更腫了?”
劉榮飛和誰都能聊幾句,老城區(qū)里的人情味,讓這間百年老店,多了分生活里的煙火氣。
昨天,晉江兩位老婆婆專程到西街找一味新鮮的“金針菜頭”,作為鎮(zhèn)靜安神的藥方使用。在路人的指引下,她們找到了鵬山堂。店里有這味藥,不過是干的,劉榮飛又指引婆婆繼續(xù)找藥。沒多會又來了群后生仔,從南安洪瀨專程來的,買包藥材,劉榮飛給打了折,“開了一百多年了,價格要是不公道一點(diǎn),再沒有點(diǎn)秘方,怎么可能撐過來呢?”
老鋪有一對忠實(shí)的主顧,是對新加坡老夫妻,老家在臺商投資區(qū)洛陽鎮(zhèn)。遇到年節(jié)回到家鄉(xiāng),老夫妻總要到老鋪來。今年端午節(jié)剛來過一回,抓了十幾帖中藥,說是自己的病看好了,還要捎藥給新加坡的親友?!靶录悠乱彩巧a(chǎn)各種藥膏的地方呢,要不是他們相信家鄉(xiāng)的中藥方子,怎么會一再來呢?”劉榮飛鋪?zhàn)永?,像這對老夫妻一樣的主顧還有不少,都是沉甸甸的信任。
回報這些信任的,除了對老鋪中草藥的盡心盡力,還有劉榮飛的一份無聲的細(xì)心:鵬山堂每天早晨7點(diǎn)多開門,“如果我沒辦法來,一定會交代鄰居跟買藥的人說一聲?!?/p>
方片串成旌旗模樣的店招
古法熬膏藥 老字號標(biāo)桿
店里擺放的藥材外行人看起來奇奇怪怪的:一條根、生根草、萬年松、無根藤、一口鐘……
少年時的劉榮飛,曾上清源山采草藥,需要哪一味藥材特地上山找。他也曾像祖父一樣,到四川、貴州、云南打拳賣膏藥,最后回到西街,“搖籃血跡難割離,葉落歸根是正理”。
劉榮飛的爺爺劉鵬山,說起來都是故事。劉鵬山性子倔,9歲時,安溪老家蓬萊來了一個打拳賣藝的北方人,他跟著這個北方人四處學(xué)拳賣藝流浪去了。清末民初,劉鵬山在西門孟衙巷觀音宮旁開鋪,用秘方制作吊膏。父親劉天賜因為吊膏這劑家族秘方,在1959年公私合營時得以進(jìn)入正骨醫(yī)院短暫工作過。后來劉家在中山南路、東街都有開過店鋪,上世紀(jì)80年代以后回到西街,就再也沒離開。
劉榮飛將吊膏的配方傳授給兒子。吊膏煮得好,方法“無章可循”。即使拿到了方子,何時下藥、火候的把握都要靠人的經(jīng)驗來操作。吊膏的熬制和風(fēng)干,也要靠天氣的配合。
2013年鵬山堂草藥入選為泉州市級非遺,今年劉榮飛也成為第七批市級非遺傳承人。2015年“鵬山堂”成為國家工商總局的注冊商標(biāo),經(jīng)營范圍為草藥、膏劑、藥油、橡皮膏等,“保護(hù)老字號的意識原來有點(diǎn)薄弱啊?!眲s飛這些年才意識到將家族的獨(dú)門秘方保留下去的重要性,作為百年老鋪,肩上的擔(dān)子一下就添了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