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批里的江門故事”之黃卓才
“僑批里的江門故事”之黃卓才
一紙僑批家國情,千里尺素抵萬金。在廣東省江門五邑地區(qū),“僑批”亦稱“銀信”。2013年,“僑批檔案”還入選了世界記憶遺產(chǎn)名錄。
江門作為中國著名僑都,擁有著數(shù)量多、質(zhì)量高的僑批,約有5萬件僑批被列入僑批申遺文本。這些中華文化的瑰寶承載著江門這座僑鄉(xiāng)的文化根脈。愛國愛家、不畏艱難、樂觀誠信的僑批文化激勵著海內(nèi)外中華兒女奮斗創(chuàng)業(yè)。
新春將至,中共江門市委宣傳部推出“僑批里的江門故事”系列新媒體產(chǎn)品,以江門珍貴的僑批文物為切入口,深挖僑批里鮮為人知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愛國故事、家風故事。
讓我們一起聆聽第一位講述人——黃卓才的故事。
他的父親叫黃寶世,廣東江門臺山四九鎮(zhèn)永隆村人。1925年,其父親去到古巴謀生,在古巴大沙華市僑居整整50年,期間僅回國一次——那是1937年,他回故鄉(xiāng)完成了生子和建房兩件大事,便因日本侵略戰(zhàn)火逼近,為了一家生計匆匆返回古巴打工。那年黃卓才還不到一歲,從小到大,只能憑借母親和長輩們的描繪,在心里勾勒出父親的形象。雖不能常伴左右,但黃卓才與父親卻用另一種特別的方式陪伴著彼此成長——在那個沒有微信、郵箱和電話的時代,我們這相隔重洋的一家,四十多年來一直以書信聯(lián)系。如今,黃卓才仍珍藏著四十多封父親當年親筆寫下的家書。
俗話云,家書抵萬金。父親的家書猶如一座燈塔,引領黃卓才人生的每一個重要抉擇,在艱難的歲月里照亮了全家的希望;父親的家書亦是銀信(又稱“僑批”),信里每回都帶著僑匯。他一輩子節(jié)衣縮食匯款回來,贍養(yǎng)妻兒,接濟親友。他熱心幫助古巴鄰里,卻未給自己留下多少積蓄。父親反復在書信中提到:“我唯一理想,就是有機會返回祖國去與我家人團聚?!笨上б蚍N種原因,最終等不到歸期,長眠異鄉(xiāng)。留下了一個令人唏噓的故事,一段無法釋懷的鄉(xiāng)愁。
離鄉(xiāng)——“去古巴做十年八年生意,賺了錢就回來養(yǎng)雞”
1898年,父親出生于臺山一個私塾先生家庭。因為家窮,他十五六歲就挑著雜貨擔子穿村過鄉(xiāng),賺錢幫補家用。父親勤奮好學,在藥材鋪打工時,通過讀醫(yī)藥書籍、看醫(yī)生處方、揀中藥,不但認識了許多字,而且寫得一手好書法,更因工作勤快,待客熱情,服務周到,很快被提升為掌柜。因為長得白凈帥氣,父親被鄉(xiāng)親們親切地稱為“靚仔”。他為人正直,溫和寬厚,人緣不錯。父親25歲那年結(jié)婚,母親伍美意出生于一個華僑人家。
江門臺山是華僑之鄉(xiāng),自18世紀中后期起,便有不少本地人到國外謀生。1920年,由美國華僑陳宜禧發(fā)起集資興建的民辦新寧鐵路建成通車。鐵路貼著永隆村邊經(jīng)過,來來往往的火車,每天運載著許多來自海內(nèi)外的旅客和貨物,帶來許多新的信息和商機。西風東漸,洋氣入懷,這里的鄉(xiāng)下人不再閉塞,他們時刻思考著怎樣尋找“出路”,于是就有了越來越多出洋謀生的華僑。
臺山民間流行著一首民謠:“家里貧窮去阿灣(古巴)”。父親27歲那年,村里一位同齡人約他去古巴謀生,熱血方剛的父親心動了。出洋這件事還得到美國歸僑岳父的支持。借了一些盤纏,坐了三個月的船,父親第一次來到了地球另一邊的國度——古巴。父親定居古巴大沙華市,從此添了一個西班牙文名字:Fernando Wong(菲蘭度 黃)。獨在異鄉(xiāng)的父親做過理發(fā)匠,當過西班牙人的管家,還學會了西班牙文。幾年后,父親就實現(xiàn)了從打工仔向雜貨鋪店主的轉(zhuǎn)身。1937年,帶著辛苦賺來的積蓄和無限的喜悅,父親回鄉(xiāng)了。他親自設計修建了一座兩層高的新房,把在古巴的所見所聞讓工匠畫成了生動的圖案,裝飾在陽臺上。
父親中年得子,在新房里迎接了我的誕生。母親跟我說,父親那時每天都抱著我去村口看火車?;疖噯鑶杞?,我很興奮,父親也很高興。他還帶我去四九墟趁墟,去縣城玩耍,雖然我沒留下什么記憶,但那是我與父親一起度過的幸福時光??珊奕湛芮致詰?zhàn)火摧毀了我們一家團圓的美夢。考慮到戰(zhàn)時的通路與一家的生計,父母與長輩慎重商議后,決定讓父親盡快返回古巴謀生。臨別時,父親對母親說過的話,母親到老還記得:“我再去古巴做十年八年生意,賺了錢就回來養(yǎng)雞,學‘西人’(西方人)那樣養(yǎng)好多好多雞;去瓶身山(家鄉(xiāng)的一座山)挖金,工程師說那里的金礦快成熟了……”
陪伴——“素未謀面”的父親,最親密的“筆友”
從小學四五年級開始,我與母親一樣,成了父親的親密“筆友”,每年都會收到父親寄回的銀信。那時海外寄信不像現(xiàn)在那么便捷,偶爾還會寄丟,一來一回要一兩個月,一年大概能往來三四封。每次收到父親的來信,我和母親都能高興好幾天。父親雖沒讀過幾年書,但他的書信總能言簡意賅,視野廣闊。對于世情時局以及我的困惑,父親總有精辟獨到的分析。
比如1952年,我投考中學取得好成績,在信中向父親匯報。父親在回信中提醒我:“如進入每一間學校讀書,必須知道讀書人的立場,求深造求上進,是讀書人的本色?!备赣H的話一直激勵著我成長,后來我任職中學教師,又當上大學教授,教書育人一輩子,與父親當年的諄諄教導密不可分。
還記得當年,我與妻子素梅情投意合,考慮結(jié)婚。父親在給母親的信中叮囑道:“結(jié)婚是人生終身的問題,需要偵察其女子是否受過教育、品格端正而知婦道,貧富不成問題?!?后來,“素梅賢媳”也成了父親的“筆友”,父親在信中鼓勵她:“你是一介職業(yè)女子,在某醫(yī)院服務。像您們的奮斗和努力值得令人欽佩,還望您們青年人忠誠服務,不斷深造,就是人生光榮出路?!?注:黃寶世信中原文稱“您們”)相隔萬里,見字如面。
父親的這些書信陪伴著我讀書、工作、結(jié)婚、生兒育女的整個成長過程。有趣的是,父親總是用“您”來稱呼我,小時候的我以為他是用了錯別字。直到多年后,出版社的總編輯跟我分析,“父親用‘您’來稱呼,是把你當成了一個值得尊重的人,平等自由地對話。”從這些樸實而誠懇的文字里,我看到了一位正直、開明、顧家的好男人——正如母親從小跟我描繪的那個樣子。
父親總在信中關切母親的近況,提醒我要多多照顧體弱多病的母親。她是一位堅強的母親,堅貞的妻子。母親年輕時歷盡辛勞,生我時又是高齡難產(chǎn),瘦弱多病的她干農(nóng)活、打散工幫補家用,獨自撫養(yǎng)我成人。她一輩子守候著遠在他鄉(xiāng)的愛人,默默支持,盡力分擔,從不抱怨。她總跟我說:“你父親千辛萬苦到國外打工,都是為了我們家能過上好日子?!笨上]等到愛人回國,母親就因病于1964年底離開人世。我立即寫信向父親報告。父親得知噩耗,已經(jīng)是次年農(nóng)歷正月初九。父親在信中寫道:“得悉你母親去世,我精神受了刺激……回想做了幾十年妻子,一旦永別,始覺傷心……”咫尺素箋,字里行間,溢滿夫妻愛、父子情。
鄉(xiāng)愁——“一次次將回國機會讓給急切回國的老僑胞”
許多人問我,父親為何不回國?這是我和父親一輩子的遺憾。
二戰(zhàn)勝利后,他沒及時回來——當時父親在古巴的生意熱火朝天,他放舍不下。為了用僑匯支撐一家生計,他總想著多干幾年再回來;直到晚年時,古巴每年有少量免費乘搭中國貨船回國的機會,作為當?shù)刂腥A會館會長的他,又一次次將難得的機會讓給了那些年老體弱、急切回國的老僑胞……
父親在國外收入并不高,后來古巴經(jīng)濟困難,他的雜貨鋪被收歸國有,老父僅能靠一點退休金度日。但他仍堅持不斷地給家里寄錢,哪怕我已成家立業(yè),哪怕我母親去世多年,他仍一如既往地關心、接濟我的外祖母、小姨一家。我記得那封信,末句依然是最熟悉的那句話:“我目前身體安好,勿掛念”。事實上,那時的父親身體狀況已很不好了。兩個月后,我收到了一個噩耗——父親因腦溢血逝世。父親的歸鄉(xiāng)夢,終未圓。
尋根——“最困難的日子里熱心接濟古巴鄰里”
很多年后,我們?nèi)胰ス虐蛯ふ腋赣H的足跡。我們找到了他當年開的商店舊址。當時有兩個騎車路過的老人,聽到我們講父親的西班牙語名字 Fernando ,突然停了下來,跟我們說,父親人很好,小時候到父親的店里買糖,總是讓他們先拿,有錢了再來付錢。物資困難的時候,父親還熱心接濟古巴鄰里,難怪他一輩子也沒給自己留下積蓄。
如今,我子孫滿堂,幸福和睦,我和太太都非常感激父母的養(yǎng)育和教導。我常跟孩子們說,你們的爺爺、曾祖父是一位了不起的華僑。我們這個跨國家庭能出碩士、博士、新聞記者、科研工作者,離不開祖輩創(chuàng)造的家庭條件和淳樸家風。
今年,我們家又有一件大事——把父親當年修建的臺山老宅重新翻修,冠名 “寶世樓”。我們把北京和廣州等地展覽過的父親家書家風故事展板移植到老宅來,布置成了一個小博物館。臺山市僑務局和市僑聯(lián)給老宅掛上“華僑家庭文化體驗館”的牌匾。這樣,老宅可以接待前來考察、尋根的朋友了,傳承老一輩華僑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愛國愛鄉(xiāng)、無私奉獻的精神。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我依然無數(shù)次夢見,父親回來了。怕相見時認不出對方,我們還約定好,在上衣袋口插上一朵小紅花,作為彼此的記認……
又是一年新春。爸,新年好!家里的紅花,開得正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