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傳統(tǒng)年夜飯“圍爐”的變遷
(新春見聞)潮汕傳統(tǒng)年夜飯“圍爐”的變遷
中新社汕頭2月11日電 題:潮汕傳統(tǒng)年夜飯“圍爐”的變遷
中新社記者 李怡青
熱氣騰騰的潮汕傳統(tǒng)“圍爐”多年來陪伴著潮汕人家家家戶戶度過了除夕之夜,給人們帶來溫暖、溫馨和對新年美好的期盼,也是眾多海內外潮汕人記憶中最深刻的家鄉(xiāng)味道。
11日是農歷大年三十,移民澳大利亞30多年的陳炳欽老伯對記者說,今年和孩子們一起在汕頭過年,一家人圍坐一起吃上傳統(tǒng)的“圍爐”,讓孩子們了解潮汕傳統(tǒng)習俗,非常開心。
在潮汕地區(qū),“圍爐”是指年夜飯一家人圍著吃海鮮火鍋,寓意來年紅紅火火、團團圓圓。潮汕人家除夕夜吃圍爐的習俗由來已久,清康熙年間的《潮陽縣志》便有記載:“除夕放爆竹,家人團坐而食,謂之圍爐”。
陳炳欽說,舊時物資沒有這么豐富,交通也沒有現(xiàn)在這么發(fā)達,過年菜市場還要休市好幾天,人們在農歷十二月二十六就要開始準備過年食品。小時候圍爐是用燒木炭的爐,一家八人圍著炭爐吃年夜飯的情形至今難忘。
“沒想到現(xiàn)在潮汕傳統(tǒng)圍爐餐,商家們已搭配成套餐外賣,只要動動手指上網(wǎng)點餐就送貨上門,而且這些魚肉菜還都切好、擺盤擺得十分漂亮,真是省心省力?!标惐J對記者說,如今圍爐用的是電磁爐或者電陶爐,一點炭煙都沒有,食物也配齊,簡單、便捷、健康又溫馨。
從香港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80后”陳培德告訴記者,改革開放初期,他幾歲的時候和爺爺回鄉(xiāng)過年,除夕夜整個家族70多人一起在老厝圍爐。雖然吃的只是豆腐魚、草魚、青菜、魚丸、肉丸、雞肉等,但用上小煤氣打邊爐吃圍爐,歡聲笑語中一家人其樂融融。在他看來,只有吃了圍爐才有過年的味道。
業(yè)內人士稱,受疫情影響,今年除夕汕頭餐飲企業(yè)的年夜飯訂餐量較往年有所下降,而圍爐菜品半成品套餐外送成為市民的新寵。不少商家的圍爐套餐中單品菜超過100個。
目前,汕頭的圍爐餐人均消費大概50至300元人民幣不等。當?shù)卮蟛糠植惋嬈髽I(yè)和海鮮攤檔,還把各種菜品拍照在網(wǎng)上向顧客展示,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進行銷售。
“往年都會和孩子們從美國趕回汕頭和老母親、兄弟姐妹、侄子侄女們圍爐吃年夜飯?!爆F(xiàn)居美國洛杉磯的朱莉女士大年三十跟汕頭親友進行微信語音互送祝福。她說,今年因為疫情的關系留在美國過年,但和家鄉(xiāng)的親人微信互相祝福,“云”團圓共享圍爐樂趣。
汕頭是中國著名僑鄉(xiāng),目前在海外的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有1000多萬人。潮汕人除夕夜的圍爐,最重要的就是這個“圍”字,一家人溫溫暖暖相互祝福,一起喜迎新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