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石獅僑鄉(xiāng)博愛團:努力幫助有困難的人
僑鄉(xiāng)博愛團,永遠在路上
睿 加 王海亮
“幫助有困難的人”
僑鄉(xiāng)博愛團全名為閩南公益僑鄉(xiāng)(石獅)博愛團,地處福建省石獅市,由團長吳培祥創(chuàng)辦于2008年。
當時,他拉上親朋好友建了一個群,決定更有組織地投身公益事業(yè),“幫助有困難的人”。這個群,就是最開始的僑鄉(xiāng)博愛團。只是這個時候,團沒有正規(guī)的名字,代表組織形象的旗幟、名牌,一個都沒有。
后來,《石獅日報》的一位記者為他們?nèi)×藘S鄉(xiāng)(石獅)博愛團這個名字。
一開始,他們的慈善足跡只是遍布石獅市。但隨著團隊不斷擴大,僑鄉(xiāng)博愛團走出了石獅,開始將德化、永春、晉江、惠安、安溪、泉港等地納入慈善版圖。他們甚至出了省,到了湖北、貴州。疫情期間,帶著博愛團善心的1萬多元捐款也來到了武漢。
隨著博愛團公益范圍的擴大,吳培祥聽取他人意見,在僑鄉(xiāng)(石獅)博愛團前加上了“閩南公益”四字。閩南公益僑鄉(xiāng)(石獅)博愛團的形象一步步確立起來。
“那你比我清楚”
博愛團入會不需要交會費,會員們只是聚在一個群里,偶爾線下聚聚。沒有活動的時候,就在群里“互道早安”、“發(fā)發(fā)雞湯文”。
當吳培祥通過官方渠道或是自己走訪證實需要幫助者的信息后,他便會在群里發(fā)布消息,大家自覺自愿地捐錢出力。因此,博愛團的每一個活動人數(shù)都不固定,“有時候二三十人,有時候四五十人,有時候就幾個人”。
僑鄉(xiāng)博愛團的關(guān)注對象很廣。無論是孤兒院、敬老院,還是孤寡老人、殘障人士、困難戶住所,亦或是其他志愿活動,都有博愛團成員的足跡。他們不僅出力,也秉持“有多少錢幫多少”的原則,送錢、送米、送肉、送毛毯棉被。長此以往,博愛團獲得的公益獎牌擺滿了會所。
2018年5月,石獅融媒體中心對博愛團進行簡要報道時,提到“僑鄉(xiāng)博愛團三年捐出善款30多萬”。當記者向吳培祥求證時,他只說:“那你比我還清楚?!?/p>
去年,博愛團成了石獅市第一個關(guān)注抗美援朝老兵的公益組織。3個老兵,最大的97歲,最小的也有80多歲??吹讲蹐F成員帶著愛心上門,老兵們非常感動,甚至抱著他們流淚?;顒咏Y(jié)束后,博愛團仍保持著與老兵的聯(lián)系,并表示會一直關(guān)注老兵,直到他們離去。
“自己吃不飽還管別人”
博愛團的精神是“博愛精神,共同前行”,“博愛”意為“廣泛地愛一切人”。在這一點上,會長吳培祥是會員心中最完美的代言人。
吳培祥自稱老吳,在石獅市城管局工作。老吳雖已臨近退休,但精神矍鑠,聲音洪亮得“像是在吵架”。
一位與老吳是跑友的博愛團成員這樣評價老吳:“他很隨和,性格開朗?!钡S和的老吳做公益卻倔強的很。
老吳每月工資不過3000來塊,并不富裕,但每次都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從不吝嗇。這種行為一開始并不被家人同事理解,“自己都吃不飽還去管別人”這樣的話老吳聽了太多。
前些年,為了讓博愛團有一個固定集合點,可以更好地展開活動,老吳讓老伴把自己家收拾出來當博愛團會所。已經(jīng)成家的兒子沒地方住,帶著媳婦兒子去晉江的老丈人家住了三四年。這件事徹底引爆了兒子的不滿。在相當一段時間內(nèi),兒子不愿意和他說話,認為他的行為是“腦子進水”。
老吳并沒有妥協(xié),他仍在堅持自己的公益事業(yè)。但一想起這件事情,老吳是哽咽的,“我對不起我兒子?!?/p>
幸好,老吳多年如一日的堅持慢慢改變了家人的想法。如今,老吳的博愛團里有他的兒子兒媳,有親屬朋友,有兒子的同事,甚至有他8歲大的孫子。他從小跟著老吳跑步、做公益,“家里擺滿了證書和獎牌”。
雖然做了這么多,但老吳并不覺得他們有何了不起。他表示“我們只是心甘情愿回饋社會、回報社會”。
僑鄉(xiāng)博愛團所在的石獅市是著名僑鄉(xiāng),海外僑胞眾多。可能正因如此,這里有很多像老吳一樣擁有家國情懷的人。也正是這些人,用博愛精神一點一點燃起了石獅市的慈善火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