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氏紅軍英烈魂歸福建寧化故里 進宗祠供后人緬懷
劉氏紅軍英烈魂歸福建寧化故里 進宗祠供后人緬懷
【解說】 福建省寧化縣是客家先民由北向南大遷徙的中轉(zhuǎn)站,也是世界客家人公認的祖籍地和客家文化發(fā)祥地。除此之外,這個位于閩贛交界處的小縣城還是中央紅軍的故鄉(xiāng)之一和長征的出發(fā)地之一,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重要的篇章。1月8日,一場“把紅軍英烈接回家,讓魂歸故里世代緬懷”活動在寧化縣淮土鎮(zhèn)淮陽村劉氏宗祠舉行。165名劉氏紅軍英烈的姓名被刻成神牌供奉祭奠。
【解說】在眾多出席儀式的劉氏宗親中,記者見到了年逾六旬的劉瑞祥,當年,他父親的五兄弟有三人都參加了紅軍,并壯烈犧牲。
【同期】當?shù)孛癖?劉瑞祥
我父親五兄弟有三個參加紅軍犧牲,這一次我們這邊舉行紅軍英烈進宗祠,我感到很高興,他們?yōu)閲冶M忠我們應該盡孝,我們后人應該繼承先烈的遺志,為國家的利益盡我們一份努力。
【解說】八十多年前,幾次反圍剿勝利后,蘇區(qū)內(nèi)擴大紅軍隊伍,當年的擴紅指揮部就設(shè)在長汀劉氏家廟,寧化淮陽劉氏宗祠也作為兵站。因此,劉氏子弟很多參加了紅軍隊伍。1934年,寧化中央紅軍主力踏上了前途艱險的萬里征途,6600余名寧化籍紅軍參加長征。在關(guān)系黨和紅軍生死存亡的戰(zhàn)略性決戰(zhàn)——湘江戰(zhàn)役中,以寧化人居多的紅三十四師負責擔任后衛(wèi)阻擊任務,最終寧化籍紅軍絕大部分壯烈犧牲,血染湘江。
【同期】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 會長 莊奕賢
寧化是當年中央蘇區(qū)的擴紅模范縣,當年的寧化人口不到十二萬,但先后有一萬三千多寧化子弟參加紅軍,其中有六千多名主要就是紅三十四師,參加兩萬五千里長征,他們幾乎在長征路上都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尤其是在湘江戰(zhàn)役,紅三十四師作為掩護主力紅軍過江的絕命后衛(wèi)師,幾乎全軍壯烈犧牲,這里面就有非常多的我們寧化的紅軍戰(zhàn)士。
【解說】主辦方表示,希望通過此次活動的舉辦讓英烈魂回故里,讓子孫永遠銘記,不忘初心,方為始終。
【同期】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 會長 莊奕賢
傳統(tǒng)的文化和革命的紅色文化有機地融合起來,讓為中國革命,特別是長征途中英勇犧牲的紅軍英烈回到自己的宗祠里面,這個既符合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以忠孝為核心的價值理念,同時呢也為古老的祠堂文化注入了紅色文化的基因。
記者 吳晟煒 福建三明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