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傳統(tǒng)非遺通草畫:技藝傳承后繼乏人
探訪傳統(tǒng)非遺通草畫:技藝傳承后繼乏人
【解說】 通草畫,是用通草制作的畫,和眾多傳統(tǒng)手工藝一樣,近些年來這一技藝也面臨后繼乏人的窘境。3月8日,記者來到安徽安慶太湖,探訪這項指尖上的藝術。
通草畫有200多年的歷史,在18世紀時,作為中國的明信片銷往海外。當時通草畫的制作主要在廣東沿海一帶。隨著新中國成立,其技術也逐漸延伸到內(nèi)地。
【同期】(非遺通草畫傳承人 姜翠環(huán))
這云(通)草畫是用云南的一種中藥材通草,通過我們手工切片,然后染色,最后我們一步一步手工制作而成的。它做出來的最大特點是它的那個立體感比較強,三維的效果很明顯。
【解說】據(jù)了解,通草畫的紙張?zhí)匦裕瑳Q定這些通草畫大部分為背景簡單甚至空白的處理方式。通草紙是在通草木上一片一片地切割完成,沒有復合甚至糅合再壓制的過程,纖維構造較單一,對制作者的手工要求非常高。
【同期】(非遺通草畫傳承人 姜翠環(huán))
這個做這種工藝,藝術感要很強的。我們是經(jīng)過那個專門的培訓做了很長時間,一般像我們這里做的最低的有十幾年了。那個年輕人他主要是這個手工,他沒有那個耐性,有一定的難度,他們都不想做,再一個掙錢也是一個方面。
【解說】姜翠環(huán)表示,在傳承方面,由于通草畫制作需要一定的藝術功底,學習周期較長,很多年輕人對此興趣并不濃厚。從事該行業(yè)制作的手工藝人,主要局限在40歲以上的中老年,技藝傳承后繼乏人。
【解說】目前,太湖已將通草畫作為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一個方向,組織企業(yè)利用市場化的方式,來鼓勵更多年輕人學習這門技藝,打造通草畫產(chǎn)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