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最后一位書寫小巴牌師傅:冀手藝勿消失
香港最后一位書寫小巴牌師傅:以此供子女讀完書 冀手藝勿消失
【解說】穿梭在公共交通四通八達的香港,如果你留心就會發(fā)現,紅色公共小巴(紅van)是有點兒特別的存在。沒有固定的服務路線,全靠車頭一張白底指示牌(水牌),藍字是途經站,紅字是終點站,每天輸送乘客到不同目的地。
在電腦打字沒有普及的歲月里,紅色公共小巴的指示牌全靠人工手寫,用紅藍油墨書寫的小巴牌,陪伴港人走過漫長路程。如今手寫的指示牌漸漸少了,但年逾六旬的麥錦生,一直不忍丟下這門手藝。
1970年,為緩解公共交通壓力,港英政府將沒有運營牌照的“白牌車”合法化。不受路線、時間和班次的限制,靈活性強的紅色公共小巴被允許進入市區(qū),受到了市民的歡迎。
【同期】手寫小巴水牌師傅 麥錦生
當時都是私人經營的,沒有那么規(guī)范。當時就想讓多點人看到車,就拿紙皮寫上字放在車頭,告訴別人去哪里。但是也沒有規(guī)定路線,紅色公共小巴是自由的,比如說早上從青山道到佐敦道,下午可以佐敦道到觀塘,車轉來轉去,車上不可以有固定的車牌,換來換去,用我們這種招牌就方便些。
【解說】雖從小就寫得一手好字,但麥錦生真正與寫小巴水牌結緣,卻是1982年他租下油麻地小巷中的店鋪之后,因為門口就是小巴站,經常有司機過來找麥錦生寫小巴水牌。
【同期】手寫小巴水牌師傅 麥錦生
當時我們用的很便宜的白色膠片,叫PVC,很便宜的膠片,司機以最便宜為原則,白色的膠片上面紅色、藍色寫上去,當時幾塊錢一個,沒現在這么貴。其實就用的一般毛筆,但不是用墨汁,用油漆寫,不是寫到紙上所以不能用墨汁,用油漆,寫上去有光澤,用幾十年都沒問題。
【解說】麥錦生的“蝸居”小鋪中,擺滿了小巴的路線和價錢指示牌,不難發(fā)現如“旺角”“灣仔”等熟悉的香港地名,他還記得自己寫的第一張水牌是“旺角佐敦道”。
【同期】手寫小巴水牌師傅 麥錦生
旺角佐敦道,一定的,因為旺角佐敦道大約二十年前有個碼頭,現在沒有了。那個碼頭很大,從這里可以坐船過海,所以當時佐敦道是小巴最集中的地方,是個龍頭站,所有的小巴一定有塊旺角佐敦道的牌子。你去哪里做生意都好,最后一定會回來旺角佐敦道。
【解說】在公共交通沒有那么發(fā)達的年代,紅色小巴是香港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麥師傅的生意一度很是興旺。生意最好的時候,店鋪里請了10位師傅做幫手。
【同期】手寫小巴水牌師傅 麥錦生
1982年的時候,政府剛剛批準小巴有冷氣,所有4350輛小巴同時換車,我們就好忙。我們當時有10個師傅幫手一起做。大概(生意)旺到1990年,1990年之后,因為(公共)交通運輸逐漸成熟,紅色小巴開始走下坡了。
【解說】隨著香港公共交通日臻完善,自由度過高的紅色公共小巴開始沒落,市場對水牌需求不再,領麥錦生入行的師傅逐漸退休,徒弟們也紛紛另投他行。如今,麥錦生是香港最后一位手寫小巴牌的師傅。
雖然寫小巴牌的生意越來越少,但麥錦生卻另辟蹊徑,將自己的字跡做成鑰匙扣等紀念品,大獲學生和遊客的歡迎,有時暑假一個月能賣出上千個。指引著香港人走遍這片土地的角角落落的水牌,日趨變成紀念品。麥錦生有些感慨,他表示自己還是會繼續(xù)寫下去,希望這門手藝不要消失。
【同期】手寫小巴水牌師傅 麥錦生
小巴牌對我來講,可以說是我的事業(yè)了。從零(開始),什么都沒有,到現在取得小小的成績,養(yǎng)大幾個子女,供他們讀完書,同時通過(寫)小巴(水牌)賺得錢。對我來講,小巴在我生命中不可或缺。
記者 李雨齊 陳爍 香港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