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作家追憶金庸:書迷、不舍、感動
【解說】著名報人、作家金庸(查良鏞)10月30日與世長辭。數(shù)日來關于金庸的回憶、紀念與評論彌漫全球華語社群。適逢香港作家聯(lián)會成立三十周年,華文作家們近日趁相聚之機在港分享他們與金庸的交集,追憶這位香江武俠小說泰斗。
【解說】臺灣詩人鄭愁予稱,自己與金庸相識多年,盡管金庸言語不多,他們在一起的時候卻有許多默契。
【同期】臺灣詩人 鄭愁予
金庸是我的老朋友,我們有時在一起吃飯,他不是一個多言多語的人,但是我們在一起有許多的默契。他走了,我覺得心里頭真是不舍。有的時候是開會、宴席的時候常常見他,我們兩個常常坐在一起,就坐在旁邊。
【解說】已過耄耋之年的鄭愁予自認是金庸“最忠實的讀者之一”,他喜歡金庸小說中的歷史性,可以讓讀者在歷史中還原人物,再用想象力去加強加深,賦予作品更多細節(jié),他說,文學史上很少有人能夠這樣寫。
【解說】內(nèi)地作家鐵凝在1998年第一次見到金庸。金庸連夜看了鐵凝的小說,且說了許多肯定的話。這種對年輕作家的扶持和重視,讓她深受感動,印象深刻。
【同期】內(nèi)地作家 鐵凝
金庸先生盛情款待,邀請我們到他家中一起喝下午茶,給我印象尤為深刻的是,在第二天慶祝香港作聯(lián)成立十周年的慶祝會上,金庸先生特意告訴我,他昨晚連夜看了我的一部長篇小說。他對這小說講了很多肯定的話。他說文壇要重視對年輕人的扶持、前輩對后進的扶持,令我深受感動。
【解說】馬來西亞作家戴小華在讀完《天龍八部》后就對金庸作品如癡如醉。她甚至將金庸想像成作品里的喬峰。1999年澳門回歸之際,戴小華與金庸在一個2500人的宴會上相遇了,并與她“心中的大俠”毗鄰而坐。這次的近距離接觸,讓戴小華喜出望外,對金庸也有了新的了解。
【同期】馬來西亞作家 戴小華
沒有想到這么多賓客里面,我居然跟我心目中的大俠坐在一起,而且就坐在我的旁邊。這個簡直是讓我喜出望外,而且我覺得,太不可思議了!你知道金庸是不太說話的,所以他就只是輕微談一些話,可是他老是咪咪笑著,所以我那時候看到他我就說,他不像喬峰的形象,我覺得他就像一尊笑佛。
【解說】這一次的見面讓戴小華更加關注金庸的作品,除了武俠小說之外,金庸的散文集,也是她的心頭好。她說,金庸的文字,是無可替代,無論武俠小說、社評或散文,都能體現(xiàn)金庸的品味、品格和品德。
【解說】和戴小華不同,內(nèi)地作家邱華棟認為,段譽才是金庸的隱秘自傳,雖不善口頭表達,內(nèi)心卻十分豐富。
【同期】內(nèi)地作家 邱華棟
我比較喜歡金庸的天龍八部,我覺得里面的角色,像段譽,可以看出來,他們的性格上、形象感覺上有點像金庸的隱秘的自傳。因為我們通過電視也知道,金庸先生并不善于口頭表達,但他是一個內(nèi)心特別豐富的人。段譽有點傻傻的,傻人有傻福。在各種不經(jīng)意的時候把所有的絕活都學在手里。
【解說】香港作家陶然對金庸作品的癡迷,則從中學二年級就開始了。當時的他每天晚上都挑燈夜讀,對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俠義、兒女情長和人性都十分著迷。
【同期】香港作家 陶然
那時是中二的時候,中二的時候是看《碧血劍》。當時我晚上看的時候,看到晚上十一二點還不睡,我媽媽在隔壁睡,她就敲我的門,就叫我睡。我也不聽,就繼續(xù)看。后來我媽媽走過來就把燈熄掉了,沒得看了我就躲在被窩里,用手電筒還是看。那時候非常入迷。
【解說】令陶然入迷的,不僅是金庸的文字和故事,更是其武俠小說中的俠義、兒女情長以及人性。他說,金庸的作品,每一個人物都是圓形的,有正有邪,刻畫十分飽滿。現(xiàn)如今金庸作品的普及度之廣、閱讀者之多,令其在文學領域的貢獻不可否認。
記者 陳爍 李柏鴻 香港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