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繡”傳承人何曉霞:刺繡傳承不僅是技藝 更是中國修為
【解說】如今談到中國刺繡,許多人都會知道有蘇繡、湘繡、蜀繡和粵繡這四大名繡。而在遼寧省,經過50余載的立派研究,遼繡,這個傳承了2000多年的手藝也越來越受到了人們的關注。而談起遼繡備受關注的起因,離不開一個人物,何曉霞。
【解說】何曉霞出生在一個刺繡世家,母親就是她的師傅,教她刺繡,教她做人。談及刺繡,經歷過大多數(shù)傳承人的艱苦與堅持的何曉霞,也逐漸整理出了自己的傳承體系。在她看來,刺繡這門手藝,不僅是一種技巧,更多的是包含著中華文明當中德性的傳承和女性的柔美,并期望人們能夠“大家歸繡”。
【同期】遼繡傳承人 何曉霞:希望就是這個世界,關注刺繡“大家歸繡”,修為自己,這世界除了女性就是男性,任何地方都是女性是孩子的母親。都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包括國外,外國人也是,女性對這個世界推動這個世界,非常非常重要。我想把中國最了不起的智慧,這一顆繡花針,能夠修為女性的,然后教育后代,都是我們這個繡花針,它能夠做到的東西。
【解說】作為2015年,唯一被北京故宮選中復制國寶繡品的帶頭人,何曉霞帶領學生成功復制了《洗馬圖》、《梅花翠鳥圖》等20幅作品。用何曉霞自己的話說,也是從這次臨摹國寶開始,她和她的遼繡真正的走上了臺面,被人們關注起來。
【同期】遼繡傳承人 何曉霞:在北京呢,我由于做這個國寶,也是吸引了很多關心這件事情的人,他希望這些事情,你怎么能夠走得長遠,比如像這些國寶,我怎么能吸引更多的人,培養(yǎng)人才,他們來做,能把它長遠的做好,或者這件事情,它能夠對普通老百姓和能對社會,有什么影響?大家都在集思廣益,那時間長了我就會聽明白。啊,我是一個IP,所謂我是一個IP是什么呢?我是會把一件手藝,把包括它背后的文化,做到頂尖,做到頂尖你就可以,拿你再去做一些什么。
【解說】如今,何曉霞已經成為了一個“符號”,除了刺繡,她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讓自己所傳承的文化能更加適合于當代文化。也由此她從傳承、臨摹,開始走向創(chuàng)新。7月份,她將攜帶她的新作參加在法國奧爾南舉辦的紀念庫爾貝誕辰200周年藝術展,在世界各國藝術家的面前,展示來自中國的傳統(tǒng)技藝與當代藝術相碰撞出的全新作品。
(記者 禹瑞齋 沈陽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