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六旬老人用彩燈講中國故事 “守藝”20余年盼傳承
【解說】井岡山會師、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2008年北京奧運會、5G時代……一個個中國故事隨著彩燈的點亮“活”了起來。山西66歲老人高福喜堅守彩燈傳統(tǒng)手工藝20余年,希望有生之年,能將手工藝傳給更多年輕人。
12月21日,在山西省晉中市煤海之光彩燈藝術研究所,高福喜和工人正在檢查近日制作完成的一組大型主題彩燈——《大國崛起》。傳統(tǒng)機械人偶景觀和現(xiàn)代燈光相結合,近千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和上百個精美絕倫的場景展示了新中國的發(fā)展歷程。此組彩燈共百米長,由20余名工人耗時近一年才完成,將在2020年春節(jié)和元宵節(jié)展出。
【同期】高福喜
我們這個彩燈的特點就是大主題、大文化,用彩燈講故事,運用大傳動讓里面的人物都動起來。
【解說】高福喜與彩燈結緣已有20余年,彩燈的藝術美和技術美深深吸引了他。
【同期】高福喜
1990年北京開亞運會的時候,咱們山西200多家煤礦企業(yè),帶著200多組燈去北京展出。那時候我們山西煤海之光彩燈在北京引起轟動。我也熱情很高,專門從山西去北京看燈。
【解說】多年來,高福喜團隊制作并展出《東方紅》《人說山西好風光》《春天的故事》等諸多大型主題彩燈。一組彩燈的制作,往往需要長期構思、反復論證、力求創(chuàng)新。
【同期】高福喜
最開始的時候我們先做傳統(tǒng)燈,《紅樓夢》《三國演義》《西游記》這些。后來這些主題做得差不多以后,我們就做贊美山水風景的。后來我們就發(fā)展到做大主題的燈。
【解說】傳統(tǒng)彩燈制作技術含量較高、周期長、回報小,老手藝瀕臨失傳,高福喜為此很是擔憂。他期盼能有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彩燈文化,學習彩燈傳統(tǒng)手工藝。
【同期】高福喜
首先是學的人少了,傳承的人就更不多了。我在這就是呼吁愛好這個文化的人,在我的有生之年,我愿意無私地把這門藝術的精華傳給他們。
記者 王惠琳 山西太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