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80后“老廚師”烹出閩南菜“古早味”
【解說】沙坡尾是廈門最古老的港口之一,不僅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更是年輕人休閑拍照的網(wǎng)紅地標。生于1988年的張水坡慕名前來走進沙坡尾,在一座由舊廠房改造而成的美食城頂樓餐廳任職廚師長,有著20年烹飪經(jīng)驗的他,正努力融合創(chuàng)新,留住閩南傳統(tǒng)菜肴的“古早味”。
【解說】廚師或許不是最辛苦的職業(yè),但他們少有節(jié)假日,常與油煙作伴。對此年少入行的張水坡并不介意,他從小就對廚師這個行業(yè)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在他看來烹飪與其說是一門技術,不如說是一種藝術。
【同期】廈門沙坡尾蕓海雅宴 廚師長 張水坡
做菜我是認為跟藝術創(chuàng)作有點像,就是肯定要經(jīng)過反復嘗試,比如說失敗了再來,然后一直調(diào)試比例,然后就是把自己腦海中想象的東西呈現(xiàn)到餐桌上,這個過程是很痛苦的,但是如果真的呈現(xiàn)到桌子上,是跟你腦海中的效果是一樣的,那種就是有成就感。
【解說】根據(jù)歷史傳承以手工料理制作而成,有著令人懷念味道的食物即是閩南人心目中的“古早味”。 在外闖蕩多年的張水坡對老家從清代流傳下來的永春老醋全豬煲念念不忘,該菜肴口味太重,并不適用于所有人,因此他帶領團隊經(jīng)過三個多月的反復試驗,在保留傳統(tǒng)“古早味”的前提下,增加了新的元素。
【同期】廈門沙坡尾蕓海雅宴 廚師長 張水坡
傳統(tǒng)閩南菜會有可能認知度在八大菜系里面會沒那么高,會導致有一種刻板的偏見,就覺得閩南好像沒什么上得了臺面的東西,但是我們就是把這種我們閩南傳統(tǒng)的根或者元素保留住了,讓它更符合當代人的審美。
【解說】一進廚房就有種類似運動員上賽場亢奮的狀態(tài),不斷嘗試鉆研的張水坡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將閩南“古早味”分享給四方賓客。為此,張水坡的伯樂楊輝燕也深有同感,在她力推下將舊廠房頂樓進行大刀闊斧的空間改造,支持張水坡匠心創(chuàng)作,只為更好地傳播閩南文化。
【同期】廈門沙坡尾蕓海雅宴 負責人 楊輝燕
很多人年輕人會很喜歡去追新,那我們本身就是想著說,我們還想傳承我們這種傳統(tǒng)的閩南文化,傳承我們閩南這種很原生的閩南菜,通過我們對閩南菜的改良創(chuàng)新與融合,能夠說更好地傳承我們的閩南文化。
【解說】據(jù)了解,作為福建廈門鬧市中僅存的避風塢,沙坡尾如今舊貌換新顏,這里的廠房、老建筑紛紛改造重啟,匯聚了數(shù)十種閩南地道美食,成為廈門旅游的新名片。
李思源 錢曉蕓 福建廈門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