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華人傳承華樂不遺余力 盼做中華文化守護者

臺上,來自馬來西亞沙巴華校的師生演奏者,正聚精會神融入絲竹簫管的旋律中;臺下,一千多位觀眾隨著《金蛇狂舞》的音律時而靜默時而鼓掌。這一幕出現(xiàn)在2014中華文化夏令營民樂營的匯報展演上。充滿中華特色的民樂給現(xiàn)場注入了一種凝聚人心的感動,更讓人為之動容的是幕后數(shù)不清的華社精英、華教教師為這場成功演出付出的心血。德高望重的鄺國揚先生正是這其中的重要一員。對于華樂的傳承,鄺國揚堅定而執(zhí)著,他說那是馬來西亞華人守護中華文化精神家園的縮影。
心懷崇敬支持華樂發(fā)展
鄺國揚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以“成果展”為界線,時間向前推移――十幾年前,在一次沙巴州元首組織的文化聚會上,當?shù)馗髯宥紟砀骶咛厣谋硌荨T卓吹酵林歼呑鄻菲鬟叡硌莞栉?,而華人歌舞伴奏卻用錄音帶,就問:“你們?nèi)A人沒有自己的樂器嗎?”
這段流傳下來的小故事,鄺國揚講得格外沉重。也正是這一聲輕問如驚雷,讓沙巴華人下了決心。
今年8月,沙巴州亞庇中學華樂團排練廳,深圳市海交會派來的華教志愿者們正在指導華校學生排練。一曲聶耳改編的《金蛇狂舞》,在幾十名華裔青少年的演奏下流暢奔放,每個人的心都沸騰起來了?!叭A樂是民族文化的精靈和靈魂。為了不斷滋養(yǎng)靈魂,讓我們的根更加茁壯,馬來西亞華人付出了無數(shù)的艱辛。感謝此次志愿者的到來,讓我們的孩子更能理解什么叫中華的聲音?!编棁鴵P告訴記者。正是懷著對華樂的崇敬,馬來西亞的華僑華人們大力支持華樂的發(fā)展,出錢出力只為屬于自己民族的音符能時刻回響。
愿為華教付出一切
已有70歲高齡的鄺國揚在沙巴華人圈里擁有不少“粉絲”,身為沙巴中華大會堂監(jiān)事長的他還身兼沙巴亞庇陽光合唱團團長。他自己不僅熱愛二胡、琵琶這些古典樂器,每當參加當?shù)氐臉穲F演奏活動時,他也會撥動琴弦表演一曲;在為華?;I款的慈善晚會上,他會深情地演唱一首《一剪梅》;在為貧困學生募捐時,他會高歌一首《愛拼才會贏》。歌聲中傳達著鄺國揚對華文教育的一片赤誠,對華樂的情懷始終深藏于心。
鄺國揚說,如今全面開花、走上多元發(fā)展道路的馬來華校,其實經(jīng)歷過無數(shù)次艱難考驗。無論是英國殖民、日本侵略時期還是馬來西亞獨立后,政策上的種種限制一直都存在。但無論沿路多少險阻,中華文化始終滲透于每個華人的心中,當?shù)厝A人對華文教育的渴求一直濃烈而熱切。
“我希望能為華文教育出一份力?!编棁鴵P說,他已將生意全部交給子女打理,如今一心撲在沙巴中華大會堂和中華文化教育協(xié)會的工作中。
鄺國揚告訴記者,沙巴中華大會堂成立于1994年,是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在沙巴州的分支機構。社團主要的工作是維護華人團結(jié)和整體利益,代表華社與政府溝通,促進民族和諧。身挑重擔的他笑著說,“華教是我們馬來西亞華人一生的事業(yè),我愿為此付出一切?!?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