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二十四節(jié)氣本相通 遣唐使傳入冬至祭祀習俗
今年的冬至日恰逢農歷十一月初一。在中國,北方的人們在這一天要吃餃子,南方的人們要吃湯圓。而在日本,人們吃南瓜、泡柚子澡。在中日這兩個不同的國度,在這一天,“冬至”二字讓兩國相連相通。
在日本,從中國傳入的二十四節(jié)氣在現(xiàn)在依然通用,且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無論是芒種、霜降,還是春分、雨水,二十四節(jié)氣的四十八個字在中文和日語中是完全相同的。
古代日本曾將冬至日作為一年的歲首。日本的近世文化中稱冬至為“唐の正月”,可見其到中國的深刻影響。古代農業(yè)社會非常重視節(jié)氣時辰,每逢冬至都會舉行大的慶典,公元659年,遣唐使們在當時的洛陽看到了這一盛祭,就將此風帶到日本。
中國古代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在日本,桓武天皇在784年也仿效唐風進行大典,直到1870年明治天皇改革,日本在冬至這一天的官方大典才告一段落?,F(xiàn)在,一些寺院在冬至依然還會進行星祭活動,人們在這里供奉自己所屬的地支十二系中的本命星,祈求無病無災。
中日兩國民眾在冬至這一天都會吃驅寒防病的食物。按中國的冬至民間風俗,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滕州,冬至當天有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在日本,冬至當天早上人們喝小豆煮的熱粥,能夠達到暖身驅病的功效。人們還喝魔芋酒,以除害防病。冬至這一天日本飲食具有代表性的是“南瓜煮”,有的地方還會吃辣雞肉,喝辣雞湯等等風味食品。從江戶時期開始,日本流行在冬至這一天泡柚子澡,傳統(tǒng)的日本家庭在冬至這一天有濃厚的節(jié)日氣息。
日本善于向強者學習,也總是試圖進行改造、改良。江戶時代的涉川春海(1639-1715)等天文學家認為直接將中國歷法應用到日本,總有不適應之處,于是積極開發(fā)日本獨特的歷法,并在中國“七十二候”的基礎上開發(fā)出“本朝七十二候”,并沿用至今。就在最近的2011年,日本氣象協(xié)會希望結合現(xiàn)代日本的氣候特征,制定新的“二十四節(jié)氣”,并專門設立了“準備委員會”。日本氣象協(xié)會希望廣泛征求民眾意見,爭取在2012年秋季發(fā)布“21世紀的二十四節(jié)氣”。但是,日本國內反對聲音過大,2012年9月,日本氣象廳宣布該計劃流產。
節(jié)氣,包含著人們對自然的自發(fā)原始感性體會和科學經驗的總結。由于冬至日是北半球一年當中日照時間最短的一天,也是最寒冷時段的開始,中日冬至風俗中都包含保暖、驅寒、除病等方面的內容。二十四節(jié)氣相通的中日兩國,相同、相通、相似之處的確太多太多。(日本新華僑報網 作者:蔣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