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老長沙寒冬美食:臘肉 甜酒煮圓蛋 虎皮扣肉
一、古老臘香:幾片臘肉,香得新春滋滋冒油
臘肉,寒冷冬日的美食享受;因其傳統(tǒng),對于湖南人,極動“湘”愁。
民國時期,湖南臘肉,已名聞全國。民國文人梁實秋、陳子展等筆下,都記錄他們念念不忘的湖南臘肉美味,記下大蒜葉炒臘肉、臘八豆蒸臘肉、臘肉臘魚臘雞臘味合蒸在他們舌尖上的難忘。梁實秋在臺灣談吃,寫下“湖南臘肉,天下第一”的贊賞。
在古老長沙城,每到冬至過后,各家各戶進入臘味制作高峰期。
那時,在冬天有太陽的天氣,行走長沙城,抬頭就是瓦藍的天空,和天空下掛著充滿年節(jié)喜悅、剛腌漬過的臘味。
長沙人制臘肉,經(jīng)一鹽、二腌、三曬、四熏四道程序。即先把皮薄肉嫩的上好豬肉切成條,最大肉條可達《三國演義》中關(guān)公使用的青龍偃月刀大小,并稱為“關(guān)刀肉”,老長沙城北撈刀河居民最愛制作此類肉,老長沙城區(qū)臘味店亦對外銷售關(guān)刀肉。此后,便以精鹽抹于肉條上。
臘味店腌漬臘肉,配料更豐,鹽之外有糖,更將花椒、胡椒、桂皮、丁香等磨粉,拌勻腌制肉條。一般腌漬7天。
出缸,將肉條清水漂洗干凈,系麻繩晾于高處。
最后以鋸木屑、花生殼、茶籽殼等微熱煙火將肉條熏7至10天。有人家在煙堆上撒米,稱米香會滲入臘肉中。
從冬至開始起制作臘肉,其時間長達半月,甚至一月以上,時序也由小寒過大寒,天氣一天天寒冷,春節(jié)日益迫近。
到除夕那天。一碗滿溢原始煙熏氣息、飽含鄉(xiāng)土味道的臘味經(jīng)熱烹后,端上熱熱鬧鬧團聚的桌面,頓時滿屋飄香,湖南人隆重的新春過年大幕由此拉開序幕。
除臘肉外,辣椒蘿卜等季節(jié)菜肴,也在冬至過后一一開始。
最忙碌辛苦的其實是湘江打魚人,所謂“寒露霜降水推沙,魚奔深潭客奔家”,此時正當(dāng)湘江水落之際、群魚聚集深潭之時,盡管江濤兇險,千帆日落,但此時正當(dāng)湘江捕魚開潭之期。湘江漁民將湘江分作三段。湘潭之上為上段,中段從湘潭至湘陰,下段為湘陰以下,各幫漁民互不越界。湘江中段之潭,為昭潭、靖港潭和蘆林潭,皆為出魚極多的地方。在下段三仙湖新堤一帶,僅1917年冬至后開潭,此處即聚集漁船數(shù)千,共出得兩千多石大魚。此年臘月冬日,長沙魚價極賤,常有漁民肩負(fù)一兩米長大魚行走長沙麻石街上叫賣,此年冬天,長沙滿城飄溢臘魚香。
二、新鮮奶香:一只法餅,甜得除夕酒香醇綿
酒香醇綿的傳統(tǒng)糯米甜酒,在民國長沙城的新春時節(jié),曾大獲推崇。
作為傳統(tǒng)滋味,在民國新春期間,長沙家庭小食,時興宴飲糯米甜酒煮年糕、糍粑等,更以糯米甜酒沖蛋加桂圓,或以甜酒煮圓蛋接待新春喜客,稱為元寶湯。民國長沙新春竹枝詞稱:“普通待客有茶盒,七星盤子擺一桌。外加青果與檳榔,元寶更有蛋波波。”最后一句,所指即甜酒煮圓蛋。
不但如此,在春節(jié)餐桌上,長沙人還時興把甜酒抹在肘子或帶皮扣肉上,油炸成一味味油紅發(fā)亮的新春大菜——虎皮扣肉和虎皮肘子。
在上世紀(jì)20年代末、30年代初那些喜慶的長沙春節(jié),政府雖推行實施新歷,傳統(tǒng)春節(jié)不放假,但家家戶戶仍在新春前夕,前往南正街振豐合作社、八角亭九如齋、紅牌樓稻香村等南貨店中搶購“牛奶法餅”,作為自食或饋贈一般朋友的節(jié)禮。
1929年《湖南國民日報》副刊“國民公園”刊載《看招牌吃餅子》等文章稱,當(dāng)時長沙南貨店,已將甜酒揉入面粉,利用甜酒發(fā)酵作用,制成餅內(nèi)有蜂窩孔、入口松軟、酒香醇綿,香甜芬芳的法餅(因發(fā)酵,亦俗稱發(fā)餅)。并且當(dāng)時人們已在法餅中,加入奶粉奶油等,稱牛奶法餅,并成為當(dāng)年最時興之物。
傳統(tǒng)甜酒在長沙糕餅制作中不意竟有了新用途,并成為吸引大眾開心大嚼的新鮮食物。
因文化斷裂,在近年出版的《長沙老字號》一書中,竟有人稱牛奶法餅為上世紀(jì)70年代九如齋創(chuàng)制,顯然為誤記。
1929年的春節(jié),長沙人雖以“文明禮餅”等物饋贈,但其實在當(dāng)年,一對醬板鴨等物仍是傳統(tǒng)節(jié)日最常見的贈送之物。當(dāng)年報紙載:1929年春節(jié),長沙請人吃飯,時興來兩碗京都鹵面,送禮則時興官禮板鴨。所謂京都鹵面,就是今天的炸醬面。(任大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