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海上絲路 中國與東盟國家友好交流譜新篇(2)
客家文化開枝散葉
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東區(qū)的縮影公園內,一座中式客家土樓在充滿當?shù)仫L情的建筑中顯得別具一格,這就是中國海外第一家反映當?shù)乜图覛v史文化的博物館。
鵝黃色的小樓共3層高,建筑面積4000平方米,以生動翔實的圖文敘述客家人在印尼的發(fā)展史,介紹印尼客家英才,還陳列包括客家樂器、農耕用具、龍屋泥塑模型、傳統(tǒng)廳堂及新娘房陳設等數(shù)百件民俗展品。
印尼這片蕉風椰雨的土地見證著客家人的奮斗史。早在13世紀,10余位青年成為歷史記載中第一批遷移到印尼群島的客家先民。明清以來,客家人大規(guī)?!跋履涎蟆敝\生,并在當?shù)亻_枝散葉,目前印尼客家人約有800萬,大概占印尼華人總數(shù)的40%、印尼總人口的3%—4%,散居在全國各地。
“在勿里洞,有許多客家人開設的礦場;在棉蘭,客家人參與城市建設;在雅加達,大市場幾乎一整條街都是客家人開設的商店?!被I建博物館的印尼客屬聯(lián)誼總會主席葉聯(lián)禮語氣充滿自豪,“我們做生意吃得起苦,以誠待人,所以今天的客家人在紡織、礦業(yè)、地產(chǎn)、金融等各個領域都有很大成就”。
懷著慎終追遠、崇文重教的使命感,印尼客家人克服重重困難,籌集資金建設博物館,從規(guī)劃籌建到落成開館歷時僅兩年半時間。葉聯(lián)禮說:“客家先賢漂洋過海來到南洋群島,當過工人、農民、小商販,創(chuàng)業(yè)也是白手起家,幾百年里遭受的滄??嚯y多得數(shù)不清。我們想讓年輕一代記住,天上不會掉餡餅,只有辛勤打拼才有成功的一天?!?/p>
漢語學習不斷升溫
2014年12月1日,在泰國東北重鎮(zhèn)的孔敬大學舉行了隆重的孔子學院新大樓揭幕儀式,泰國公主詩琳通親手按下按鈕為新樓揭幕,并為孔子學院新樓題寫院名。中方院長王貴彬告訴本報記者,孔敬大學孔子學院是泰國首家揭牌的孔子學院,新大樓是孔敬大學專門投資5800萬泰銖(約合1100萬人民幣)為孔子學院新建的,融中泰建筑設計風格為一體,教學辦公面積3100平方米。不僅如此,孔敬大學還將孔子學院列為等同于各學院的正式建制內,學生可以在孔子學院選修學分。目前在孔院本部及各教學點注冊學習漢語的人數(shù)有6900多人,其中年齡最大的71歲,最小的7歲。
陳繼舟是孔敬大學藥學院院長,在孔子學院學習漢語已3年。他說:“我?guī)状蔚街袊?,發(fā)現(xiàn)中國的一些城市和文化的發(fā)展模式很值得學習和研究。中國在世界上扮演著促進世界友好和平的角色。所有這些,促使我研究中文并愛上了中國文化?!?/p>
孔敬大學孔子學院是泰國漢語學習熱的一個縮影。10年來,在中泰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泰合作成立了12所孔子學院和11家孔子課堂??鬃訉W院從語言教學入手,用文化交流增進互信和友誼,實現(xiàn)了跨越式發(fā)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受到了泰國上至王室、政府人員下至平民百姓各階層的廣泛歡迎。
卡里姆作品引轟動
“中國與文萊有著長達千年的悠久、深厚交往史,讓更多年輕人知道這段歷史,將會為深化兩國友誼打下深厚基礎。”卡里姆博士對記者說??ɡ锬肥恰蹲匪菸娜R—中國史》一書的作者,兩年前與書同名的紀錄片在文萊電視臺播放,在當?shù)匾鹆宿Z動。他說:“很多文萊人,尤其是年輕人對于我們兩個國家在歷史上曾經(jīng)有如此親密的關系感到驚訝。這種驚訝和好奇會激發(fā)他們進一步探索兩國交往歷史的興趣?!?/p>
《追溯文萊—中國史》講述了文萊與中國之間貿易、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豐富歷史,以及文萊在哥打巴托(意為石頭城)等諸多考古遺址發(fā)掘的文物??ɡ锬氛f,哥打巴托是文萊的古代首都,是同中國交往的淵源所在。1408年,勃泥蘇丹——馬吉·阿桑,明史稱麻那惹加那就是從哥打巴托出發(fā)訪問中國。蘇丹在中國染疾病逝,被明朝永樂皇帝以王禮厚葬在南京,命入籍的南洋人為其守墓,這段歷史佳話至今仍被文萊人廣為傳頌。
哥打巴托見證了中文兩國的歷史友誼,這座用石頭建造的堡壘事實上是在中國的幫助下修建的。哥打巴托遺址內中國風格的礎石,以及蘇丹墓石碑上的中式花紋,在同時代中國福建泉州的建筑和墓葬中也十分常見,這足以說明這座城市同中國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此外,在哥打巴托城墻遺址公園,出土了大量來自中國的瓷器碎片以及銅錢、金飾等,證明了當時中文兩國之間密切的貿易往來。
“十多個世紀以來,中國人抵達文萊帶來的是商船和財富,而不是槍炮和戰(zhàn)爭。這一點和西方殖民主義者有著根本的不同”,卡里姆說。(施曉慧 于景浩 楊謳 莊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