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對非遺傳人實行三級補助 照亮非遺復興之路

在祖國東南沿海,有一座恪守古老文明的光明之城,行走其間,總會不期而遇各式閩南紅建筑和滄桑街巷,讓人聯(lián)想起提著燈籠滿街跑的兒時生活,喚起那些早已依稀模糊的城市記憶和傳統(tǒng)情懷。京華時報記者將帶你走進她的家鄉(xiāng)泉州,共同領略這座古城深厚歷史沉淀下的非遺文化保護現(xiàn)狀。
上百紙片拼出無骨花燈
傳說,流光溢彩的針刺無骨燈是仙女才能拿得到的。假若你在鄉(xiāng)間迷路,求助仙女,她們便會提著此燈給你照亮鄉(xiāng)野之間。美麗的傳說為沒有骨架支撐的無骨花燈賦予了更多靈氣。
從中山南路指揮巷輾轉(zhuǎn)至千億山莊,61歲的蔡聰慧在照顧孫女之余,今年春節(jié)還要完成兩盞花燈的制作。作為泉州首位無骨花燈非遺傳承人蔡炳漢之女,父親兩年前去世后,她便接手了這項工藝傳承,“這也算是父親的一項事業(yè),我不想讓它荒廢了?!?/p>
蔡炳漢在大學時曾是美術系學生,由于對制作花燈感興趣,工作后,蔡炳漢經(jīng)常在學校里利用課余時間做一些花燈給學生們玩。1978年,泉州舉辦第一次元宵燈展,街道慕名找到蔡炳漢,讓他做兩盞燈去參展。蔡炳漢做了一盞彩扎走馬燈,又根據(jù)想象用紙粘了一盞燈,這也是他的第一盞無骨花燈。后來,蔡炳漢把獨創(chuàng)的無骨花燈和彩扎花燈里的走馬燈相結合,制作出了第一盞真正意義上的無骨花燈。
在父親的影響下,蔡家5個兄弟姐妹從小就或多或少自學到父親的制燈手藝,但由于這項手藝工作量大,只能當成一種業(yè)余愛好,逢年過節(jié)用來娛樂消遣。
在蔡聰慧家的地下室,一盞1米多高的花燈掛在天花板上,這是她答應政府元宵節(jié)期間用于參展所作?!搬槾虩o骨花燈由刺有各種花紋圖案的紙片粘貼而成,做一盞花燈需要花10天時間?!辈搪敾壅f,做這樣一盞燈最難的是花樣設計,單畫設計圖就需要兩天。由于沒有骨架,需要利用物理力學原理,將上百片的針刺紙片用漿糊拼接起來。整個花燈全部由手工做成,“這種無骨花燈只能按照老路子來做,它也只能當展品、藏品,而不能是賣品”。
蔡聰慧不時會接到街道辦的邀請,前去為年輕學生傳授制燈技巧?!耙罱K心領神會,還是很難,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耐心和細心,角度很重要,超一毫米都可能前功盡棄?!?/p>
蔡聰慧家中客廳還掛著3盞父親生前制作的花燈,8年過去了,經(jīng)過透光留影而成的燈面圖案依舊精巧。兩側(cè)的花籃燈是孫女結婚時,蔡炳漢特意制作的,寓意讓仙女給蔡家指引幸福的方向。
燈節(jié)始于唐朝盛于宋代
提起泉州花燈可追溯到每年的“燈節(jié)”,它始于唐朝。唐玄宗開元年間(713—741),每逢上元都要放燈三夜(十三至十五)。唐代士族南下,將鬧花燈習俗也帶到泉州。此后,每年正月十五,家家張燈結彩,街道宛如燈河,男女老少爭相觀燈,歌舞升平,通宵達旦。
宋代,泉州的“燈節(jié)”發(fā)展到頂峰,“天下上元(元宵),燈燭之盛,無逾閩中(閩中即指泉州)?!碧貏e是南宋,在泉州設南外宗正司,管理3000多名來泉州定居的皇室宗親。他們仿照臨安大放花燈,上元的活動熱鬧壯觀。甚至連京城杭州點燈都委托泉州太守、南安知縣雇工精制。
泉州花燈以其歷史悠久、造型奇巧及獨有的刻紙、針刺工藝和料絲鑲裝技藝聞名海內(nèi)外。泉州花燈款型以山水風景、歷史人物、飛禽走獸、亭臺樓閣為主,類別主要有走馬燈、蓮花燈、寶蓮燈等,最具泉州特色的是“無骨燈”和“料絲燈”?!盁o骨燈”為泉州獨創(chuàng),直接用硬紙連接而成,與一般燈用竹子做骨架的做法不同;“料絲燈”則八面通透,采取鏤空的做法,點起燈后整燈通透。每年泉州元宵燈展上爭奇斗艷的各式花燈,都令人嘆為觀止。
非遺須靠人方可永遠存在
2013年,泉州被評為中國第一個東亞文化之都,在鯉城古城區(qū),處處都是景點,到處都是歷史古跡,文化傳承在泉州的普遍性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南音、梨園、提線木偶、布袋戲,每晚都在市里各個角落上演。其實,泉州的所有古跡都已融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走在路上,傳統(tǒng)的東西并未離我們遠去,而是活生生地擺在我們面前。
據(jù)泉州市文化局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許進中介紹,對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更多是傳承人的保護,“傳承人如果不在了,非遺項目也就隨之消亡,為此,復蘇民俗是我們首先要做的?!?/p>
很多非遺項目是依附民俗文化而存在的,如果民俗文化的形式取消了,非遺文化也就沒有價值了。許進中舉例說,如果以前沒有鬧元宵習俗,也就不存在花燈這個文化遺產(chǎn)。泉州現(xiàn)在每年都會舉行鬧花燈,這個習俗保存下來了,這些花燈藝人就可以保持他們的創(chuàng)作激情,每次有什么民俗活動找他們,并給與一定經(jīng)濟補助,讓他們獲得一定生活來源。
文化交流和展示對泉州非遺文化傳承必不可少,近幾年,泉州花燈和全國各地加強交流,到東南亞等海外地區(qū)辦展,“這些地方有很多華人僑胞,他們對家鄉(xiāng)的文化非常熱愛,我們把花燈和藝人都帶過去,讓藝人們在當?shù)刈鍪炙?,相當于在當?shù)貍魇?,將文化展示和傳承并行?!痹S進中說,此外,利用假期開辦培訓班,教學生制作民間手藝也是政府推動非遺傳承的自然之舉。
目前,泉州建有10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博物館,坐落在各個區(qū)縣,并根據(jù)地方特色展示相應文化,例如惠安石雕、惠安女服飾、漆線雕等。
在泉州各個大街小巷設有100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習所,讓每個傳習所都有非遺傳承人,他們有義務在所里面?zhèn)魇诩妓?,通過帶徒弟、開培訓班等方式,讓文化遺產(chǎn)得到很好的傳播。
許進中說,去年起,泉州重點對傳承人進行政府行為的生活補助,特別是經(jīng)濟困難者。60歲以上的市級傳承人一年給予2000元補助,省級傳承人一年3000元,而國家級傳承人不限年齡,一年能得到1萬元補助。
目前泉州的非遺項目有300多項,其中國家級非遺文化項目有34項。許進中說,由于項目較多,全部采取保護措施有一定難度,“很多方面還是沒法面面俱到,非遺申請有一定標準,需要一步一步來實施?!?/p>
許進中感慨,非遺本身就融合在群眾當中,講求的是活態(tài)傳承,它和文物不一樣,非物質(zhì)文化要有人,才能永遠存在。(潘珊菊)